馮云港 (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位論文,不同于一般的學術論文或者課程論文,它有明確的字數、規范的格式,是為了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而對某個問題所做的創造性研究成果。因此,學位論文的通過對畢業生至關重要,決定了一個研究生是否能夠順利開題和畢業。所以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在選題。選題關乃是第一關,因此本文僅先以論文題目為主題進行探討。
論文之題目是對整篇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具有為全文結論總結的作用。
題目,即“標題”,因文中層次和邏輯所起作用不同一般可歸為三類: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它們各自的功能不同,但都具有統領作用,是首腦所在??倶祟},也即是論文題目,是對整篇文章內容的高度凝練。比如論文《鄉村振興戰略中教師的使命、挑戰與選擇》,從題目即可大致了解寫的是什么,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教師的地位、作用以及應該擔當的責任,聯系現實面臨的困境,如何做才能真正為鄉村振興助推添力。副標題,通常情況是為標題做補充說明之用,它也是一篇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一篇論文的整體格調。副標題,它的使用更多是為了對論文研究的內容,對象以及目的加以詳細補充說明,特別是做一些案例研究、商榷性或者總標題比較寬泛的論文時加以使用,往往能增加論文整體的表達效果,給讀者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分標題,是為了更清晰地介紹論文內容,條分縷析了論文的邏輯層次,幫助讀者厘清思路,也方便讀者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好壞的命門,決定了論文能不能被讀者搜索到、閱讀到甚至論文的生命力。論文題目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明確地限定性,主要體現在研究內容、研究對象上。它的限定性突出在問題的指向性,即是對所研究的問題劃定圓圈,注重某個問題某個范圍的研究。另外,要考慮題目是否具有學術性、價值性,針對性。就它的受眾指向性而言,標題是否能夠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使用,以及同行們的交流。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處于轉型時期,信息呈現爆炸式噴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變化。在搜索資料時,往往是需要為第一目的,對于期刊或者雜志、論文,以論文的題目作為搜索主題詞、甚至只看題目,對于論文內容也是粗略瀏覽,根據題目決定是否下載或者閱讀這篇論文。
第一,選題上新穎。新穎,指的是研究角度上新、研究對象上新。對于開題、答辯和外審,論文是否具有創新性是通過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而選題新,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研究視角上新。對于同一問題,每個人觀察視角不同,得到反饋也是不同,這就是要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展現所想所思。角度創新,主要也是考察研究者的思維是否周全、嚴謹,同樣也可以給讀者呈現另一番天地,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比如宋鏡明的《論毛澤東思想的文化淵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視角》、唐松林的《鄉村振興戰略中教師的使命、挑戰與選擇》等,這些題目不是直接研究某個問題,而是發散思維,對于其相關問題展開研究,以小見大、走深走實。其次,研究對象上創新。研究對象,是指研究者要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其內容的凝練。研究對象上的新,包括研究內容新、研究內容偏。研究內容新,指的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新領域,或者是緊跟時政熱點,為現實社會所急需的理論指導。比如,丁俊萍的《毛澤東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的理論思考》、孫閃閃的《人工智能時代人的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這兩個題目既契合目前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又能夠從另一視角進行研究。所謂研究內容偏,就是研究已經過去的人、事件或者思想,但是必須具有研究價值。比如,樊憲雷的《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游民治理思想》、陳新的《毛澤東反貧困思想研究》,這些選題都是研究已經逝去的人物思想,而且有的選題比較偏,但是具有研究價值,這也啟示我們選題要善于舉一反三、追本溯源,這樣才會有理、有據,有新意。
第二,理論有深度。理論上有深度,指選題是否具有理論基礎和理論生長點。理論基礎,指的是所選研究題目是否具有理論支撐,而不是無根無源,站不住腳的。俗話說“承上啟下、源遠流長”。任何一個理論或者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都不是沒有根據的,都是在繼承中發展。而所選定的題目,必定也是屬于一個理論或思想演進脈絡中的一個支流,如果沒有理論基礎那么研究就無法進行,其他方面也就無法展開論述。同樣,無規矩不成方圓。選題要注意屬于所學專業和所選方向,這也是前面提到的題目的限定性。所謂理論生長點,指的是選題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可以再創新,這是至關重要的。破而后立,理論只要不是故步自封的,可以在繼承中發展創新的,就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的馬克思主義,都是歷經時間的淘洗而經久不衰,其根本在于理論具有生長點、可以發展、創新。對于學位論文的理論基礎而言,其生長點在于對于現實社會是否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是否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地創新,與時俱進才是理論的生命力的體現。只要把握了以上兩點,再結合個人情況包括時間、精力以及其他的條件進行選題,則不會無從下手,失去方向,造成了第一關就敗北的慘痛教訓。
論文題目的選取,要遵循選題新穎和理論有深度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選題可以體現論文的價值性、需要性和可行性??墒?,尋找論文題目的問題意識在哪里呢?生活是我們創作的源泉,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才能夠“文章本天成”。下面,對于論文題目的選取來源,我從學習、生活以及社會交往中進行分析。
第一,從學習中取題。選擇論文題目,是每位研究生發表研究成果、從事學術創作的都會面臨的情況。一般文科類研究生都是自己找研究題目,初開始有個大致方向而后慢慢聚焦一個問題,或者就是從學習中取題。在聽課過程中,老師也會時常提出一些問題思考,如:好學力行、知行合一,可是現實社會往往知行脫節,說一套做一套,而你覺得比較感興趣或者有所感悟,可以先記錄下來,慢慢查資料進行研究,這就是不錯的題目靈感來源。其實,學習生活中凡是遇到一些問題無法理解,或者覺得感興趣、好奇,都可以進行查找資料進行研究,這些往往是不錯的選題來源,并且研究起來也會動力十足。
第二,從生活中取題。社會日常生活,豐富多彩,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劇情,只要我們善于觀察、思考,肯定有所發現。生活,涉及吃穿住用行等各個方面,涵蓋面比較廣,因此必須具有針對性,可以根據興趣以自己為中心進行選題,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論基礎,發現問題并且對其思考、分析,使之成為一篇論文。生活方面選題數量很多的,已發表的如葛宇寧老師的《從倫理的視角談現代婆媳關系問題》和《當前農村“剩男”問題探析》,等等。從這些選題可以看出,題目選取比較獨具視角,而且很接地氣,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每每遇到的話題,提取出來加以分析思考,能夠寫出來往往耳目一新、有所突破,彌補學術上的空白,使讀者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
第三,從社會中取題。社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活動的有機系統,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進步,因此理論創新也要與時俱進。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一些時政熱點話題,或者熱門事件,如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活動,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紀念活動,紀念抗日戰爭95 周年,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新的歷史定位等,只要涉及歷史,文學等文史哲類話題都可以考慮選題,進行分析研究。同時,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一個虛擬社會,網絡流行語言也逐漸增多,摻雜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與關注。馬克思曾經指出:“意識形態的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如果不去占領,那么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比如網絡熱詞:厲害了我的國、上流社會邊緣人士、編劇式觀影等,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消極、低俗的視頻以及喪文化,因此理論工作者應該聚焦網絡社會,搶占意識形態陣地,純凈網絡空間。針對這些網絡現象進行選題和研究,對于網絡空間的構建發揚正面效應,創作新穎且能夠親近大眾的作品,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