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琪 許金秋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與法學院)
1956年,約翰.麥卡錫等人在美國的達特茅斯學院中,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自此,人工智能便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開始了它的發展歷程。在至2019年這60 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人工智能也一直是人們所熱議的話題。而20 世紀90年代末和新世紀初期出生的中國當代大學生也幾乎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同成長起來的,因此,這一特殊的群體在當代社會多如牛毛的新鮮訊息面前,被賦予了獨特的敏銳嗅覺、較高的分辨能力和接受能力。大學生群體對人工智能并不感到畏懼和陌生,因為人工智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和態度,是我們在面對智能文化的培育面前需要重點了解的一點,這也同時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第一,大學生與人工智能的接觸面較廣。在本次發放并回收的256 份有效調查問卷中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接觸過智能手機的語音助手、圖像識別、指紋識別等功能,亦有63.67%的大學生表明有了解人工智能在國內大學的發展狀況,清晰地知道關于人工智能的國際性比賽、人工智能的課程、較為出名的高校人工智能項目等等;絕大多數大學生都使用過網絡購物、根據搜索結果推薦服務、根據歷史記錄推薦服務、根據本人行駛習慣提供路況、智能手機的個性化服務等由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的功能。但我們也從數據可知,3.13%的學生認為人工智能離我們太過遙遠,1.95%的學生表明對人工智能根本不了解,7.03%的大學生表示并不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作為善于接納新鮮事物的年輕人,對人工智能的熟悉度還是比較可觀的。然而,在智能化概念席卷全球的同時,仍有少數的大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概念感到模糊,并且許多大學生僅窺見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冰山一角,而未曾探討智能技術如何運作,未曾思考人工智能將如何對產業文化進行推動和升級。
第二,大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持有比較正面和積極的態度。在本次發放并回收的256 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84.77%的大學生認為人工智能始終無法與人類智慧相比,不可能在所有領域替代人類,有62.89%的大學生認為限制和制約超強人工智能存在其他可行的辦法,至少不會讓人工智能毀滅人類。當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超過人類,有57.81%的大學生接受人工智能成為人類的伙伴。這表明,更多的大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他們并不會認為最終人工智能會戰勝甚至于毀滅人類。盡管社會對機器人也發出許多悲觀聲音,但我們從著名電影《剪刀手愛德華》和《我的機器人女友》中可以窺見,人類對機器人的發展也賦予了特殊的情感。
眾所周知,大學作為校園和社會的一道重要的橋梁,是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前塑造和加強自我修養、學習素養的重要場所,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連。而AI 時代的到來,不僅席卷全球,也在對校園產生重要的影響,大學校園亦是人工智能孵化的一個重要場所。2008年11月,IBM 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旨在推動全球通信的互聯互動,讓更多事物流程進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目前人工智能不僅被寫入我政府工作報告,還被列入中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規劃”;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探索幾乎從未停歇,我國對人工智能文化也是格外的重視。然而在目前看來,我國大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的了解仍是處于初級階段的,更別提智能文化的培育。這與我國追求人工智能發展的不懈精神,顯然是不匹配的。大學生的思考維度不深不廣,這是一個值得被重視的問題。大學生作為未來科技領域發展的潛在發展群體,更應該及早地意識到人工智能文化對整個世界所發揮的影響。
首先,培育大學校園智能文化,是為了響應國家和政府的發展要求。人工智能研究的歷史已有60 多年,國家的支持是人工智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近五至十年間,不管是整個世界,還是中國,都在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加強智能文化的培育。我們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回憶往昔,眺望未來,人工智能在用人類意料之外的巨大潛能在推動人類文明的前進。“阿爾法狗”智能機器人以圍棋4:1 的成績戰勝韓國的李世石,是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標志。這一事件轟動全世界,也讓社會部分人對人工智能開始有了疑問和惶恐。但事物皆有利弊,硬幣也分兩面。人工智能畢竟乃大勢所趨,不可能因為未來疑似的壞結果就否認現在的可能性。在風起云涌的世界,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競爭因素,中國才能在人工智能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作為大學生,更是要以微薄之力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培育校園智能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熱情和提高教學效益。當代大學生人人配備手機,個個手持電腦,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他們可能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大學課堂上的“低頭族”情況也愈發嚴重。如何打破這種傳統教學方式的僵局?如何讓課堂氛圍變得活潑生動?這就凸顯出智能文化的重要性了。學生可以通過校園智能程序進行線上實名認證,而教師則通過這些智能方式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進行點名、提問、線上答題等等。這一點既改變了點人頭費時費力的傳統方式,又提升了學生的新鮮感,也增進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如果這項智能程序能夠發展起來,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會有相應的提高。當然,校園智能文化的推廣也可以不只是應用到課堂方面。例如智能垃圾分類程序、飯堂分揀機器程序等等智能技術的應用,在節省人工的同時,也讓校園里有一個整潔美麗的環境。
最后,培育校園智能文化,有助于拓寬和提升大學生的思維。如今智能文化發展如火如荼,大學校園內的智能文化氛圍熏陶也必須提上日程。培育校園智能文化,加強校園內創新創業氛圍,能夠提供給大學生一個積極的、公正公開的平臺。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這一平臺,可以激起大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同時能讓大學生的思維與社會、國際接軌。不僅使他們能夠秉持“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心態,包容和接納優秀的思考觀點,也有“任憑風雨吹打,我自巋然不動”的自我的獨立思考,縱觀智能世界千變萬化,也不會在數據化的世界里迷失雙眼。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即便大學生較為青澀,卻有著不畏人言的勇氣和信心。校園人工智能的可行性絕不拘泥于本文中所提到的,還有更多的思考方向尚待開發,這一點需要社會和校園的共同努力。培育校園智能文化的氛圍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優秀的大學生也可以反哺大學校園,讓校園智能文化的發展更上一個新的梯度。
第一,完善校園智能化基礎配套設施。既有硬設施,也要有軟設施。硬件設施是必要的存在條件,而軟設施則是相關的活動和競爭比賽,激起學生的興趣。這種方式可以讓大學生們主動了解人工智能,通過這些人產生裙帶效應,讓一個大學生影響一群大學生,讓一群大學生影響更多的身邊人。根據調查問卷可知,問及受訪者是否了解人工智能在國內大學的發展狀況時,選項“很多本科生都直接參與機器人的重大研究項目,甚至低端機器人在中學已經開始普及”的占比達到了42.97%,可見參加機器人大賽是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接觸人工智能的方式。除此之外,有33.98%的受訪者選擇了“很多大學的計算機系設立了人工智能課程,甚至是本科生的必修課。”人工智能入校園最權威的方式就是入課堂,在課堂上科普人工智能是最有力最快捷的方式。在學校是否有人工智能的調查中,有68.75%的大學生選擇了“一般,不先進也不落后”的選項,甚至有14.06%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我們學校挺落后的”說明人工智能進校園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想要培育校園智能文化,校園內的基礎設施卻無法配套,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亟待改進。
第二,加大校園科普讀物的數量。人工智能雖說聽上去非常神秘和遙不可及,但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應用在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然而,很多大學生卻還在騎驢找馬,只知其表象而不懂其內涵。在官方科普讀物和新聞事件中,人工智能被渲染成高端科技手段,容易讓大學生產生距離感,這也導致他們不愿意接觸和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大學新生在經歷了十幾年應試教育后,對于人工智能的了解仍然處于基礎水平線之下,因此校園的科普讀物便顯得格外重要了。這種科普讀物不一定是紙質版本的,可以是線上的形式,公眾號推文、網絡慕課、問卷答疑等等更為現代和容易被接收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讓大學生們清楚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我們生活中的切實應用,在樂于接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欣然承擔起培育和弘揚智能文化的責任。
第三,提高財政支出占比。物質基礎乃一切的基礎。為了跟上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管是當地政府還是社會都應該給予大學校園建設更多物質上的支持。失去了財政支持,任何其他想法均是空談。
2018年,中科院譚鐵牛院士的報告中寫道:人工智能,是天使還是魔鬼?人工智能在飛速發展的六十余年間,不僅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也帶了思考。仿造人類意識形態所創建出來的機器人,究竟會不會出現背叛人類的結果?冷漠的社會背后,人與機器人相戀的倫理問題如何解決?未來的某一日,機器人的智慧會不會凌駕于人類之上?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如何才能引起深度的技術革命?人工智能它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我們無從預估和知曉。但擺在人類面前的許多問題,正等待我們去逐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