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璐 付繼江 高標
(1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2 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
材料科學是研究材料的組織結構、性質、生產流程和使用效能,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多學科交叉與結合的結晶,是一門與工程技術密不可分的應用科學。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三大技術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中新材料技術被視為高新技術革命的基礎和先導,也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之一,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和綜合已經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成為科學知識創新的主要途徑。材料科學交叉學科涉及物理、化學、力學、數學等基礎學科,涉及冶金、化工、信息和生命科學等應用科學,是近年來國際上重要創新性成果的突破點,是取得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培養大批適應材料交叉學科的創新型研究和技術人員成為各國的共識。
本文通過對武漢科技大學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思考,將探索適用于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以更好地培養模式和理論對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進行培養。
材料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銜接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紐帶,其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國力,推動材料學科基礎創新、技術革新和廣泛應用,對材料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科學問題進行深入探索,是為我國建設創新型社會提供可持續支持,為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做出貢獻。加強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第一,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是高等學校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提高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當代和未來一流學科發展的一個主要支撐點和主題,提高材料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是完成時代要求和歷史使命。
第二,培養研究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有利于拓寬研究生眼界和知識范圍,促進研究生學術創新和產生更多學術成果,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滿足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和組織機構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在冶金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也能增加研究生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對學校、研究生個人、行業乃至社會發展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可促進交叉學科平臺建設,有利于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科研和教學資源整合,導師的教育教學思路和培養方式的改變,有利于研究生思維方式改變、質量和能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培養寬口徑高級人才的迫切需要。
第四,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對其他專業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會產生積極的啟示、借鑒和指導作用,將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理念和經驗推廣到國內其他院校,會產生較好的輻射和示范作用。
自20 世紀60年代初,美國西北大學M.E.Fine 教授等人提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MSE)這一新的學科概念后,隨著當代材料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大學科”一體發展趨勢(如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及有機高分子材料等三大類交叉滲透、結構材料復合化、材料制備與成型加工相結合等),對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的研究工作更加重視。國內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的研究和通識教育得到較快的發展,但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研究生培養方式差異性。隨著學科壁壘的逐步消除,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的發展從細分走向綜合,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移植,最終形成具有共同理論和技術基礎的大材料科學。但國內地區間差異較大,造成各高校之間和研究機構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學校實力、辦學理念、學術思想、教師水平和實驗研究條件等方面,從而造成了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差異性。
第二,交叉學科平臺欠缺。在我國217 所設置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中,涵蓋了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應用型三類學校,一些綜合實力強、思想觀念新、教師水平高和實驗條件好的高校建立了材料科學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與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和評價體系,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做得較好;但部分條件較差或思想觀念較落后的高校,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與學科交叉研究平臺欠缺。
第三,評價體系的差異性和評價方式的欠缺。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高校條件不同,研究生培養模式差異性較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培養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差異性較大,甚至存在研究生培養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的雙欠缺。建立適合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制定適合研究生培養成果考核的統一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極為迫切和重要。
材料學是武漢科技大學龍頭學科,也是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很強的冶金行業特色,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和人才培養特色,有利于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第一,堅持把學科交叉創新作為提高研究生培養綜合素質的新平臺。通過社會調查研究論證,認真聽取專家、教師、學生及用人單位意見,分析總結交叉學科專業現行研究生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明確本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實質要求和真正含義,確定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計劃,依據所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在滿足教育部研究生專業目錄中對交叉學科專業的基本要求條件下,建設適合培養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從現有的研究團隊和設備投入方面完善武漢科技大學材料學科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點研究平臺,同時也能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爭取新的科研平臺和科研基地。在保持傳統學科方向基礎上拓展新研究領域,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持續培育和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系統性研究成果,建設一流科教團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
第二,建設吸引人才的科研平臺,留住高層次人才。學科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人才。由于武漢科技大學為省屬重點高校,地方政府投入與部屬高校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缺乏吸引和留住高級人才的資金優勢和科研平臺氛圍,使得我校與先進院校整體辦學水平和實力差距難以彌合。目前,師資隊伍中缺乏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與國內同類院校相比,在一些新興學科、專業、科研領軍人物尚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優秀高層次人才明顯后勁不足,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高層次后備人才。
第三,引導研究生參與到武漢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現有的研究基礎和開展的科研項目,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培養交叉學科的研究思路,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互補,從而培養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第四,鼓勵材料學科群間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促進各學科深度融合,培育面向國家需求的重大、重點項目和新的學科增長點,建設交叉學科創新團隊,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提高科研骨干教師及研究生科研積極性,鼓勵研究生發表高水平論文,提升學校ESI 學科排名,武漢科技大學材料科學ESI 全球排名進入前1%。
第五,制定適合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成果考核體系,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將材料科學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與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建設成果、交叉學科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和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作為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成功的典型進行宣傳,推廣交叉學科研究平臺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思路和經驗,擴大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影響力。
本文依托武漢科技大學材料學科優勢,結合目前科學技術發展方向,國家研究生培養政策,將材料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方法、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推廣給武漢科技大學和國內高校的其他交叉學科,促進各專業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和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形成,以加快信息輻射和引領示范,為培養國家各行業各領域急需的高素質的交叉學科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