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鋒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
初中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應當注意個性化的問題,也就是考慮到本校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策略,而在此過程之中,若是方法失當,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究其根本原因,正在于缺少課程高度。
相關工作者應當致力于多元化德育資源的開發,使之充盈校本課程的內容。在進行初中校本德育課程開發前,各校所處地區的地域文化基礎,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特定人文資源,包括文化遺址、歷史名人、革命遺存、民俗運動等,均蘊含著相當豐富的人文內涵,值得給予充分的重視,在開發校本德育課程的時候,應當先對這些資源加以了解,在充分調研后選擇其中的德育素材,使之納入德育課程內容之中。
在進行初中校本德育課程開發前,各校本身所具有的潛在教育資源也應當引起重視。如學校文化便是一項非常突出的內容,它承載了學校自辦學以來的優良傳統,如果能夠利用校園櫥窗、校園廣播、校園網站等形式,將整理挖掘出的學校文化內容展示出來,對于德育資源的提取將具有重要推動力量,具體操作中,可將這些內容編制為專門的部分。
學科素材是初中校本德育課程開發實踐中更加具體的資源內容,在進行校本德育課程開發時,教師需要善于發現各個學科之中與德育教育相關的切入點,并將其作為專門的德育素材提煉出來,并在此前提下,使之成為目標明確、價值突出的德育教材專項部分,如歷史學科與愛國精神、心理學與社會角色定位等,這種將德育校本課程與學科素材融而為一的開發形式,能夠讓德育教育有機會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德育校本課程本身應當具有系統性,學校出于達到德育教育目標的考慮,會開設相關的品德修養課程以及各類教育活動。在課程開發時,這些課程與活動應當具有足夠的系統性,從而使初中生得到完善的品德養成教育,促其形成健全人格。
在發現有價值的德育資源之后,開展優質化的德育活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可以讓校本課程的形態更符合學生心理期待。通過觀察國外成功德育課程范例,可以發現實踐的價值非常突出,可是在我國傳統德育課程模式之中,這一點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為了彌補這一短板,初中教育者應當多開發一些與校本德育課程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體驗德育氛圍的機會。舉例來講,使德育校本課程融入主題班會活動便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做法,學生可利用此機會,進行與德育內容相關的討論。除此以外,增加社會觀察與實踐活動,或者讓學生利用參觀與訪問的機會走出校園,從而獲取深刻的德育體驗,也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總的來說,無論采取何種德育活動,優質化的標志既在于活動本身結構設置的合理性,也在于其對校本課程內容接納的程度,這一點值得給予充分關注。
初中校本德育課程開發實踐,應當有多樣化的校園德育文化相輔助,最終形成宏觀的校本課程特色。也就是說,若單純采取文字形態,則德育課程難免會出現死板的問題,教育意義不夠鮮活。此時,德育景觀之開發、德育文化環境之構建,將起到必要的調節作用。例如,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設學校史跡展覽室,讓學校發展進程中起到特殊作用的人物與事例為學生所了解,使學生接受本校特色突出的生動德育教育。類似的文化建設輔助做法還有很多,這些做法均可從德育景觀的角度,以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等看似不經意的角度,幫助完善校本德育教育環境。
初中校本德育課程開發實踐問題的解決,并非朝夕之功可以畢至,相關人員應當認識到這將是一項長期且宏大的工程,出于使開發過程順利完成的考慮,需要從基本方向及實施細節等多個角度進行探索,特別是要發現有價值的德育資源、開展優質化的德育活動,并且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做出輔助性的貢獻。唯其如此,擁有校本特色、符合校本精神的德育課程才能得到有效開發與充分利用,從而為學生德育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