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蔚蔚 (江蘇南通市天元小學校)
小學美術創作教學作為一門對于學生的藝術細胞開放與想象力的發展有著重要啟蒙作用的課程,深受學校重視。根據教育心理學所劃分的人的發展的八個階段,童年期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學校、教師、同學的影響,同時,這也是教師對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的過程,應該抓緊時機,采用合理的引導策略,塑造學生健康心理。
相較于語數外等傳統課程,小學美術創作作為一門實踐課,更加注重實踐性與操作性。由于學生年齡偏低,具有極強的好奇心與新鮮感,也會誘發他們的浮躁心理。美術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理解難度。學生可能產生抵觸心理與消極情緒。教師應該進行健康積極的引導,循序漸進地引發他們的興趣,使其產生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風來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后期繪畫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描繪風,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風,這就涉及理論知識的傳遞,如果只是單純從科學物理的角度為學生講述什么是風,未免太過枯燥。這時教師可以針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等特征,打開窗戶讓他們站在窗前,自己感受一下風的存在,感受風對于物體外在形態的改變作用。這種做法既能夠讓學生快速接受關于風的理論知識,也能有效規避傳統教學法中可能產生的消極情緒、信心受挫等一系列弊端。
經過了第一個階段理論知識的傳遞,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進行實踐創作便成了第二階段的重中之重。在這一階段就要培養學生實踐創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開發他們的創新創作意識,從而對于他們藝術審美意識和想象力進行培養。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故而多多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投入實踐創作就成了這一階段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對于藝術表現力參差不齊,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容易出現對于自己的創作得不到理想反饋而氣餒的心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則應該注重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表現,在他們實踐創作過程中合理指導,塑造他們不畏困難敢于實踐的心態。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杯子的設計”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學目的是要達到讓學生能夠自己設計出新穎獨特的杯子,而在實踐創作過程當中,學生很難一次達到目的,需要進行多次嘗試與修改。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該多多關注學生心態,注意有沒有學生因為多次修改嘗試而失去信心、不耐煩等。采取積極互動與幫助措施,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讓他們一步步達成自己的目標,注意在此過程中對讓學生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健康心理的塑造。
學生經過了理論知識的積累、具體創作的實踐,就到了很關鍵的教師反饋階段。由于學生年紀小,正處于學齡時期,極易受到外界事物尤其是學校教師的影響,產生自卑心理。此階段教師除了要做到有效評價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于他們作品的反饋在客觀的基礎上盡量以合理的表揚為主,以達到保護學生自尊心、增強學生自信心的目的。同時采用鼓勵手段,以表達期望的形式催發學生的下一次創作。從而讓學生在日后的實踐創作中更加具有積極性與創新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敢于創新的健康心理。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童話里的小屋”時,學生采用拼貼剪的方式制作出屬于自己的小屋,等待教師的反饋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從學生作品的優點出發,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實踐作品中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地方,再指出創作還有哪些不足之處,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創作過程當中能夠繼續發揚自己的作品中獨特新穎之處,盡量完善稍顯不足之處。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新創作能力,敢于動手能力,以及對于藝術創作的持續熱情。
眾所周知,只有擁有了健康的心態才能更加積極地學習、生活和工作。小學美術創作教學作為學生藝術意識的啟蒙過程,更應該與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結合起來,養成學生積極向上敢于創新的健康心態,還可使得其他科目的學習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