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 莊 鈺
(1.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二中學;2.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三中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兼顧學科特點與核心素養發展訴求,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力。何為思辨力?就是要結合道德與法治知識及學習內容,引領學生開動思維,積極思考,主動分辨,從分析與比較、甄別與選擇、歸納與演繹中樹立正確的思維認知。
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如在學習“公平正義的守護”內容時,探討:什么是公平正義?學生列舉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公平的現象,將之作為討論話題進行小組交流。接著,由組長帶領各組將討論的結果、想法進行匯報,教師收集各組的討論情況,對這些現象進行評價與剖析。如有學生提出:某學生家庭環境不優越,且其性格內向,很多學生不愿與他交往,這不公平;有學生提出:班級上老師對學優生給予特別關照,對學困生惡語相向,這不公平;有學生提出:父母對待哥哥與對待自己的態度不同,哥哥的要求往往得到滿足,自己做任何事在父母眼里都是錯誤的,這不公平。這三個案例,引起學生對“公平性”的討論。學生們紛紛從自己的立場,對問題中的不公平進行辨析,最后得出結論:維護社會公平,必然需要全員參與,通過全員努力才能形成。但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不公平的現象依然存在,追求公平是每個人的美好愿望,要想將之變為現實,就要不懈努力,共同推動。
在學習“依法行使權利”內容時,教師創設思辨情境:張某在上學期間,品學兼優,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初中畢業后,因家庭條件有限,選擇參軍,兵役結束后回到家鄉,父母去世,繼承一處房產。生活的艱辛并未壓倒張某的創業熱情,在自己的努力下,開辦養殖場,成為遠近聞名的個體戶。在經營期間,誠信經營,依法納稅,被評為先進模范。后來,帶領村民拓展養殖事業,成為村民最信任的人,被推選為鄉人大代表。對此,根據我國憲法、法律,張某享有哪些權利?同時,應該履行哪些義務?在問題情境中,講述的故事涉及法律中幾個核心概念,如“權利”“義務”,對這些名詞的理解,可以結合案例情境,讓學生把握其內涵,增強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在學習“根本政治制度”一節中探討什么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由于這個制度對于初中生而言,顯得陌生,教師結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進行講解。在引領學生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我們設置導向情境:根據會議信息,請學生們分組討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包含哪些內容?通過交流,得出結論:一是國家所有權利歸屬人民;二是通過民主選舉方式推選人民代表,組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三是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國家行政機關、審批機關、檢察機關等機構,并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四是民主集中制,國家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需由人民代表大會的充分討論,嚴格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體現民主性。可見,通過問題情境引領,讓學生針對具體問題,聯系生活,辨析沖突,深入理解相關知識點。
通過反思學習,學生發現自我不足,改進并提升學習效率。在思辨力培養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學會反思。在學習“自由平等的追求”一節時,我們設置一個生活案例:某學生在學校里不遵守紀律,經常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另外,該學生還抽煙喝酒,勒索同學錢財,在教師多次批評教育下,仍不悔改,卻說這是個人自由。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討論這些現象是不是“自由”?結合所學的法律法規,對案例中的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學生最后得出:該學生存在認知錯誤。法律所明確的“自由”,并非絕對的自由,無法無天的自由,而是要在法律規范下享受自由。該學生將“自由”絕對化,作為學生個體,必須要遵守學校、班級相關規定。由此,學生通過深入反思案例,提高了法治素養。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思辨情境,讓學生敢于思辨、嚴于思辨、善于思辨、勇于思辨,以此來培養學生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