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璐娟 (江西吉安縣城關中學)
現在農村外出務工的父母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刻,往往由長輩或代管者監管,容易造成留守學生情感缺失,行為不軌,道德不好,常常讓教師傷神費心。曾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親愛的爸爸媽媽,如果愛,請深愛。別為了工作,把我們丟下。你是否注意我們已漸漸變得不愛說話,你是否發現我們的笑容有些勉強,你是否了解我們心中懵懵懂懂的情愫已在萌發,你是否也害怕歲月在我們之間拉出一條深溝……”
面對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加上大部分留守學生,教師更應該與家長攜手,用心、用情去探討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共同教育好每一位孩子。班上有一位私拿學友錢財的同學易某,經調查發生這類現象多次。我想這個性格內向的同學發生這類現象肯定是有原因和過程的。然后及時通知遠在昆明打工的父母,并要求必須盡快回來一位家長,針對孩子的情況,大家既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同時必須耐心細致地從心理上進行教育。
每周末學生向家長敞開心扉地通一次話,每月歸宿假,老師為家長群發一條放假安排的短信,孩子回家后,家長回復平安到家。讓孩子感覺到,老師、家長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自己的安全。每學期老師要求學生必須為父母寫一封自己思想、行為、成績、迷惑、理想、目標和對父母要求的情真意切的長信,家長必需語重心長地為孩子指點迷津。
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將來有出息。所以,互相理解,只有家長重視和做好與學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將孩子培養成對祖國有用的現代化人才。
家長是孩子生活的保障者,也是第一任老師。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讀書,老師是教育者,所以孩子的言行舉止應由教師負責。有的家長還常說“老師,我的孩子在家不聽話,只聽老師的,麻煩老師幫我多管管孩子”。試想僅靠學校教師的孤軍奮戰,怎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怎能養成好習慣?
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做人的引路人。教師本著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思想,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教師給予學生的愛應包蘊著父愛、母愛。他們既是我們的學生,又是我們的孩子,無論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還是生活中碰到問題,教師都應該盡心盡力地幫助。
有很多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自覺和不自覺地扮演著總司令、萬事通、法官、批評家等角色,自己高高在上,孩子就是一不懂事的娃娃,是約束管制的對象,是學習的機器,是填鴨的對象,……對孩子除了龐大的期望和沉重的壓力之外,就只有不停地講道理,嘮叨不停。從心理學上說,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們的成長,而是感受引領我們前進,孩子和學生尤其如此。因此,我們應注意孩子的感受,體驗學生的感受,肯定學生的感受。只有這樣,你才能讓孩子體會到他們和家長老師之間是平等的,有了這樣的感受,他們才能感悟你的話,體會你的良苦用心,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在孩子心中產生共鳴,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事半功倍。
記得有一名學生李某上課玩手機,同學們齊呼“繳了,繳了”。我說這位同學是第一次,“我們繼續上課,待會兒下課再處理。”課后,我把李某請到辦公室,首先我搬來凳子,讓他在我旁邊坐下,再遞過開水讓學生喝。然后我告訴孩子:我也曾在開會時玩手機沒注意聽領導講話,結果沒能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我講完此事,李某急忙向我承認錯誤。接著,師生倆共同分析了上課玩手機的危害,找出一些抑制自己上課開小差的方法。在接下來的半學期里,李某果真做到了,學習成績明顯進步了。
教師和家長盡量少用嘮叨、批評、哄騙、威脅、說教、質問、盤問、奚落的方式。這些策略,無論出自怎樣的善意,都只能減少而不能增進與孩子間的交流,只能造成教師、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緊張。
我記得汪某同學讀初三時,非常盼望媽媽回來照顧自己讀書,可是母親回來不到兩個月,兒子開始討厭媽媽了,經常發生頂撞,再后來母子不說話。問其原因,孩子說:“我聽夠了每天的嘮叨,受夠了口袋里沒錢的日子,頂累了肩上的壓力,我不讀書了”。我想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得從小抓起,感情和心靈的溝通需要從小展開。
還有一位學生徐某,剛讀初一不到一月,感覺生活不自由,學習壓力大,受一些外出打工同學的影響,認為讀書沒多大的用,于是向老師和家長提出了不讀了的想法。經過老師和家長反復勸說,該生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時我也做了家長的工作,同意孩子保留學籍,外出體驗打工,強留不如尊重,苦口婆心不如體驗。但提出要求:打工的職業和交往的人員不能由孩子自由選擇,體驗以后必須寫600 字的反思,然后再做決定。于是家長把孩子帶到成都姨夫的建筑工地體驗外面的“自由”。徐某工作不到兩天,便向家長提出回來要好好讀書了。自尊心極強的徐某多次找老師,并寫下深刻的反思,我仔細閱讀了徐某的體驗,也不禁流淚了。平時倔強任性文字功底不好的他,從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到重新看見母親的身影,想到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竟然寫得如此真切。這次回來后,徐某的確變成熟了很多,多了幾分擔當,少了幾分埋怨;多了幾分尊敬,少了幾分固執;多了幾分刻苦,少了幾分懶惰……
教育孩子,并非在一朝一夕,我堅信,只有讓孩子得到愛,孩子才會懂得的幸福。家長、老師和孩子攜手譜寫愛的篇章,讓我們的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