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炎 (湖北潛江市竹根灘鎮三江中心小學)
童話具有敘事性強、可讀性強、結構完整、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等特點,在各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均占較大比例,深受小學生喜愛。當前,小學語文教材進入“部編版”時代,童話故事依然選錄內容較為簡單但實則內涵深刻的代表作品,既方便學生的閱讀理解,也為師生互動與教師授課提供了資源。童話所營造的故事情境能夠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獲得更多的哲理感悟,進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可嘗試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童話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往往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通過大聲朗讀,學生會更加專注,在語言和聲音的刺激下,想象童話中的場景,進而更好地把握童話故事的線索,增強對故事形象的多維描繪,強化對故事情感的換位思考。在不斷地朗讀中,學生還會有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情感體驗與認知收獲的感受。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注意變化語氣和語調,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從而增強對文意的理解。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科技短文《我是什么》的教學中,教師要突出該篇童話語言樸實的特點,就要引導學生感受童話的畫面感與行文節奏。朗讀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如此,學生就能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變化的奇妙性,增加了童話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對水的不同形態以及利害影響都能有所了解,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提問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鑒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分析判斷能力有限,對課文的閱讀往往流于表面,無法直擊文章本質,需要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小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到更多啟發,完成知識的探究。通常教師設問的依據有: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教材課后的附帶問題;教學實踐總結等。問題要緊扣童話內容,引發小學生的思考。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教師應先讓小學生明確童話講述的是成長中的小蝌蚪的身體變化,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主動性來教育學生強化自主積極性,學會自主探究問題,獨立生活。教學過程中可設問:“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細讀課文劃選出代表小蝌蚪身體變化的文句,對小蝌蚪成長為青蛙的必然過程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學生對童話故事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師可繼續發問:“小蝌蚪為了找媽媽,不斷地認錯媽媽,又繼續努力找媽媽,最后找到了媽媽,同學們應該向小蝌蚪學習什么?”這樣的問題顯然是童話故事之外的延伸,讓學生在積極思考中暢所欲言,鍛煉了大家的思維能力,教學更顯厚度。
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篇幅短小的童話故事打開學生的情感傳遞通道,讓童話故事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應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或組織學生演繹童話故事。先選取一些內容飽滿、角色形象突出、對話充實的童話故事作為表演劇本,鼓勵學生自選角色,在表演過程中適當發揮,讓故事中的角色更加形象生動,從而幫助學生在感悟角色情感的過程中理解文章,提升語文素養。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寒號鳥》的教學中,因角色設定較少且對話較多,非常適合進行角色表演。教師擔任總導演,學生分角色按組進行表演,道具自選自備,要求表演有表情、有動作,對話注意語音語調。有的學生展現了喜鵲的勤勞感與幸福感,有的學生展現了寒號鳥的懶惰性與落敗感,有的學生擔任旁白角色,劇情交代到位。通過深入童話中充當故事角色,學生會對文章的內容有更深的認識。通過模仿喜鵲與寒號鳥兩個人物的對話,學生都認識到兩個角色對壘巢有著不同的態度,結果也是差距甚大,明白了一味好逸惡勞、得過且過,只能迎來壞結果的道理,并且告誡自己要不斷努力,勤勉奮斗。正是因為有了童話故事的表演,學生才能對童話故事有更深刻的感悟,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是能夠滿足小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童話成為小學生遨游暢想的天空的翅膀,用童話中的奇妙語言編織出天空的朵朵云彩,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撐起那片天空,伴隨學生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