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儒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西關小學)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給小學生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小學生由于種種心理壓力而出現心理異常,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不容樂觀,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自主學習方面:家長對于分數的敏感程度甚于孩子,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心理尚不成熟的個別孩子無所適從。個別孩子面對升學困難問題,深感前途渺茫,導致思維遲緩、缺乏自信,厭倦學校生活,產生“厭學”心理。
個體差異方面: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個別小學生對自己的品質、智力、能力、體質感到懷疑,過低評價自己,始終認為自己“后進”,自卑感嚴重,膽小怕事,性情孤傲,不思進取,導致孩子不愿與他人接觸,喜歡獨處,產生“孤僻”心理。
家庭教育方面:獨生子女學生越來越多,日益成為在校生的主體。他們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溺愛、嬌寵,沒有經歷過風雨和磨難,自理能力較差,缺少獨立意識,什么事情都要依賴家長,產生“依賴”心理。
溝通交往方面:個別學生缺乏交往經驗,遭遇挫折打擊時,思維狹窄,沉默寡言,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不能客觀對待任何問題,不懂理解寬容,產生“逆反”心理。
社會原因:學生生活在社會中,有些社會問題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會產生消極影響,個別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偏離,受社會負面輿論影響,學習上進性不高,過多依賴父母,缺乏自我鍛煉,遇到不順,便出現逃學、輟學等現象。
學校原因:個別學校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過分關注學生考試成績,部分教師為提高升學率,千方百計提高教學成績,教師違背教育規律,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導致學生出現考試緊張、偏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喪失學習信心等不健康心理。
家庭原因:家長過分關注學生成績,忽視孩子人格塑造,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個別家長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拜金主義”思想,致使孩子對待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個別家長的思想和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孩子心胸狹窄;單親家庭、問題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內心脆弱;父母在外務工的孩子缺乏關愛。
生理原因:部分青少年智力超常或者智力低下,或者身體殘缺,在心理上,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發展,下意識地產生自卑感和心理障礙,不服師長教導,頂撞師長,厭煩師長教育,性格叛逆,出現一些行為不端、出言不遜的不良現象。
加強教師培訓,普及心健知識。首先,定期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讓教師掌握心理教育技巧,開發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孩子個性和諧發展。其次,教師要用陽光的心態時刻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增強孩子適應社會、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建立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經常與孩子談心,增進師生感情,掌握學生心態,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夯實心理健康教育,推進家校共教。在各科教學中,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有機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心理需求,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成立家長委員會,完善家長學校管理機制,開展單親、離異、留守兒童等家庭孩子的家長培訓和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提升家長教育水平,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內涵。積極發揮團委和少先隊大隊部的作用,開設班隊會活動課,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學校開辟“網絡親情橋”,充分利用校訊通、微信群、家長QQ群等信息平臺,增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了解,互相關心,建立濃厚的親情關系。學校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挫折教育、文藝展演、體育競技等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健全學生身體心智,減輕學生心理壓力。
注重社會參與,提高心育實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新聞媒體要固定開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強化正面引導,促進孩子成長。強化教育環境整治,工商文化部門要加強網吧監管,建立“綠色網站”,凈化學生成長環境。完善心理健康聯動機制,街道社區要建立小學生心理咨詢室,矯正學生心理。民政部門完善社會救助體制,讓特殊兒童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關工委成員與特殊學生結對幫教,使這些特殊學生感覺到有人關愛、有人呵護,不再孤獨,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