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曉滟 (江蘇靖江高級中學)
教書十年,我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名能帶給學生更多成長和啟發的老師,希望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成為素養隨處生長的課堂,橫向上帶給學生全面發展盡可能多的幫助,縱向上帶給學生終身發展盡可能多深遠有益的影響。下面我就結合“我們的民族精神”這一課談談我在素養生長課堂上所做的嘗試。
上這節課的前兩天我正好看到一幅特別觸動人心的漫畫,它形象地描述了影視劇中很難呈現、我們常人也無法想象的侵華日軍酷刑。面對那些聽起來就很崩潰的酷刑,烈士們徹底否定了醫學上的生理痛苦極限。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親歷苦難、容易原諒和遺忘,所以我選擇了這組漫畫展開本課第一個環節“銘記歷史”的教學,引出探究——“你知道是什么讓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得出主題“民族精神”。學生都深受震撼,自發地沉浸到本課的學習中來。
政治老師最基本的一個素養就是對生活熱點的關注。為此,我會堅持每天收集最新時政信息、拓展自己知識的廣度;會利用好各種碎片時間收聽手機軟件上的時政評說、拓展知識深度。
本課主題——民族精神得出后,是對其內涵的解讀,我采用的是“連連看”形式,展示了蘊含“辛勤勞作、發明創造”的新四大發明圖片、蘊含“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工匠精神圖片、蘊含“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少數民族精準扶貧圖片、蘊含“心懷夢想、不懈追求”的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圖片,讓學生先討論說出圖片蘊含的內涵,再與民族精神的四個內涵進行正確連線,最后聯想發散到生活中的相關事例。內涵解讀結束后進入第二環節“珍惜現在”,和學生玩了一個“猜猜看”的游戲,依次展示四個和“港珠澳大橋”有關的條件,看學生能在第幾個條件時猜出答案。設計探究二“革命烈士和大橋人表現出來的精神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得出“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因為形式新穎有趣、可操作性強,學生都愿意積極參與。
教書時間越久,有些老師越容易被已有的經驗和模式所桎梏。而要成長就要勇于打破自己的教學舒適區,勤于思考、開拓創新。
在得出愛國主義不同時期有不同內涵后,本課探究三是“愛國主義不尚空談,你會以什么行為來愛國?”當時《焦點訪談》正好放了兩期“危情諜影”,在社會上也引發了一些探討的聲音,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升國旗、奏國歌時,你會……生活中遇到有人發表侮辱國家言論時,你會……當巨大誘惑擺在你面前,但需要你出賣國家情報時,你會……”同時科普了《國歌法》和《反間諜法》,不僅貼近學生生活,還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樹立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的教育是我們政治課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卻也是經常被忽視的一環。我的建議是課內、課外要雙向結合:課堂上要利用好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如果教室是個小課堂,社會就是個大課堂,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活動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養,法治意識才會更加入腦入心。
本課的第三個環節是“展望未來”,這也是本課的升華點和落腳點。我選擇了近期微信上看到的一組日本小學生上課的動圖,來探討民族精神的意義和我們的未來。不可否認,日本有關獨立、責任、磨礪、尊重的品格教育確實值得我們學習,這是一個共鳴點,也是一個三觀教育的關鍵點。今年,教育部的開學第一課就引發了很多人對于“娘炮”二字的大討論,所以我在本課最后選擇了不同人對于“娘炮”的觀點,啟發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進行綜合論述。這條題目沒有標準答案,目的是讓學生進行觀點碰撞、思維激蕩。
一個教師的見識往往也決定他課堂的格局、學生的視野。開闊自身見識,需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