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順 (河南新鄉封丘實新學校)
整本書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組成了學期完整的備課鏈條。教師個人常態備課、教研組(學科組、備課組)為單位的行政團隊“四定”集體備課、各級名師工作室主持的自組織相邀的高層次集體備課則構成了備課層級體系,各有側重,各有定位。然而,屬于校本研修層面的以教研組(學科組、備課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在某些學校被戲稱為“雞肋”,棄之可惜,嚼之無味;又被稱為“塑料花”,中看不中用;還被稱為“八卦場”,家長里短、天南海北閑聊,純粹浪費時間……看來,有些學校集體備課自身己攜帶或潛伏有可變異的帶病基因,需盡快找出“病灶的區域及擴散的范圍”,采取“基因自我療法”,控制、消除“誘變的癌細胞”。為此,筆者特繪制了常見集體備課帶病基因圖譜若干片段,并力求恢復其活力與機能。
病理切片之一:缺少大備課觀建構,教師視野狹窄,課程資源陳舊;沒有專門時段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開發,沒有編制學科課程校級實施綱要;浪費寒暑假一周黃金備課期或請專家指導,不接地氣,效果不佳。
診療修復策略:有條件的組織教師有計劃的研學旅行,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這是最好的備課。
設立校本教研員,開展暑期學科教師備課工作坊。
如A校語文學科做法:1.語文學科校本教研員承擔主題:(1)語文課標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研究性學習總目標結合校情分解到三年六學期;以實例說明課標總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三者之間關系;以實例說明課后研討與學習設計(簡稱課文后問題)是如何體現落實單元目標的。(2)以實例說明如何將教學目標轉化為詳細、具體、可測、分層學養目標。(3)以案例說明如何將知識導學案轉化為思維導學案。(4)專題復習、試卷講評、作文指導(講評)、文言文、古詩詞、閱讀一二課時課型模建構。(5)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文言文、古詩詞省中招考點、題型研究及答題規律(模板)研究。
2.年級教師合作討論展示,共享資源、成果:(1)七、八、九上冊生字音行義易考字單元匯總表;(2)七、八、九寫作手法、結構語訓分解體系,即作文系列;(3)以2017、2018省中招試卷體驗各類文體考點及答題規范;以2017、2018省中招卷中選文讓教師結合考點自我命題,檢查對課標目標、考綱理解把握情況。(4)七、八、九年級各以第一單元為例多角度研究教材,達成共識,展示并接受教科室組織的答辯及建議。
A校數學學科做法:1.數學學科校本教研員(校級學科中心組成員)承擔主題:(1)如何才算講精楚(學會)一個概念;(2)如何學習一個公式、定理;(3)數學建模中的可視化閱讀或數學閱讀中心圖式;(4)概念多元表征及建構;(5)擴句、縮句、同意句及文字、圖形、符號語言轉換;(6)如何理解落實課標中了解、初步了解、學會、初步學會、理解、掌握、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等動詞,怎樣將這些動詞轉化為可測動詞;(7)在設計導學案時如何落實范例、同例、變例、仿例及歸納、演繹、綜合、靈感思維簡稱“四例四維”;(8)種子課、習題課、復習課、試卷講評課、概念課、計算課、運用課等數學課型研究。
2.年級教師合作討論展示項目。(1)以某一知識點為例解釋其上掛下聯內容,即學生在前面學了什么?本節知識點為將來學什么服務的?(教材編排結構意圖);(2)在吃透教參、中招考綱對各單元要求基礎上編制單元知識目標分類表;(3)以案例說明如何將知識導學案轉化為思維導學案。(4)找一份規范試卷分析其知識點目標分類及比例。從課標找依據;以某一單元為例,依照目標分類出一份試卷,并說明自己設計意圖。(5)七、八、九年級各以第一單元為例多角度研究教材,達成共識,展示并接受教科室組織答辯及建議。
病理切片之二:人湊不齊,等待時間過長;無固定場所或場所環境無溫馨感。
診療修復策略:讓組員守時有兩個好辦法:一是依據一定標準,遲到者在組內發紅包,對備課遲到教師善意提醒;二是設考勤樂捐箱,遲到者自覺捐納基金,管理層加倍。樂捐箱的資金滾存累積,作為各團隊自行支配的集體娛樂經費,學校等額配套;按月遞減的,另有獎勵;集體舞弊的,凍結一年該集體活動申請資格。充分體現獎勤罰懶,集體的力量制約個人,以多數人的眼睛監督少數人;對遲到的人也是善意懲罰。
若全組到齊,組長第一時間用微信發全家福圖片,督查辦以此團隊考勤;用錄音筆或隨機查驗監控進行備課規范考評。每月給優秀備課組發放一定量獎勵券,作為團隊共享費用。
由中層領導輪流兼任備課活動服務員。調試多媒體、音響設備;擦洗會議桌、會議椅;準備供教師用的專用茶杯、茶葉、茶水。
病理切片之三:集體備課東一榔頭、西一錘,碎片化、隨意性,缺少系統主題有效整合。
診療修復策略: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統籌規劃、制定教研組集體備課策略。開學前一周以整本書備課研討為主,主要解決以下問題:(1)學科課標目標、級段目標與本冊目標分解;(2)瀏覽、閱讀整本教材;(3)在熟悉各章節教材邏輯體系結構基礎上,畫出整本書知識樹或思維導圖;(4)確定整本書重、難點章節;(5)編制教學進度表;(6)撰寫學期教學策略、方案;(7)選定學科練習冊、試卷。
每單元教學前,要進行單元備課。其側重點:(1)詳細閱讀單元教材;(2)熟悉單元總目標;(3)梳理單元知識雙向細目標(知識點及教學要求);(4)確定課時重難點;(5)劃分單元課時數;(6)制定單元教學策略;(7)編制單元測試卷。
對課標、教材要進行立體解讀——三級對應內容:學科教材與課標的對應解讀;單元內容與單元要求的對應解讀;篇章內容與篇章要求的對應解讀。解讀遵循原則:(1)拆解結構、拆解內容、歸類編組、查清資源;(2)依標定位、主次編號、判定要點、問題排隊;(3)弄清同類材料之間關系,進行材料、問題與課標對接;(4)確定解決問題途徑,認定問題解決結論;(5)確定匹配拓展資源,確定全程教學流程;(6)規避教參教輔,換位透析教材,弄清內部機理,力求知其所以然。
可圍繞課型研究、素養目標設計、作業設計、主干問題設計、教學反思視角等進行專題備課研討;可圍繞名師公開課實錄多元轉化、UBD反轉課堂設計、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等課題進行研討,比如:首先,讓教師在認真閱讀課堂實錄,在整體觀照實錄、提煉實錄基礎上把實錄還原成教學設計,然后進一步,把教學設計還原成教學理念。課堂實錄與課堂視頻切片微格學習。借助播放中暫停還原功能,對名師情景導入、問題設計、課堂用語、課堂評價、教學機智、偶發事件處理等環節進行微格揣摩體驗感悟及反思。
當然資源共享性質的個備、合備、再備的協作備課是常態。
病理切片之四:沒有明晰個人初備與群體合備各自的側重點,導致集備研討時與個備內容重復。
診療修復策略:初備(初案),突出“五個圍繞”:(1)圍繞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及整合課程資源(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點);(2)圍繞三維目標落實,進行重難點的突破設計、教與學的基本策略設計、教學情境設計;(3)圍繞新課堂的基本環節,預設學生獨學、對學、群學及達標訓練的主要問題,體現“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探究化,問題情境化”,并準備問題拓展生成的多種預設;(4)圍繞個人備課中的困惑和疑問,做好集智備課發言準備。(5)圍繞課堂時間,做好課堂各環節的時間預設。
集備(共案),抓好“五個方面”:(1)站在“學者”角度進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識點、重點、難點、知識鏈接點、課程資源的開發、個性化的解讀等;(2)說明教學過程設計意圖,讓同伴明白你為什么要這樣設計;(3)分析教學環節設計是否符合新課堂教學模式的一般要求,重點放在目標的達成與重難點的突破設計分析上;(4)說明問題設計及其意圖,對課堂有效生成性問題的預案準備;提出備課時的困惑和問題。個人復備(個案),突出“備學情”;課上續備(續案),突出備生成;課后補備(補案),突出“備反思”。
病理切片之五:集體備課時多釆取加法思維,把所謂好東西都添上,缺少辯課、洗課環節,導致課上不完。
診療修復策略:同伴之間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針對情境創設、學習目標、學程設計、目標達標檢測依據、主干問題設計、重難點破解策略等環節進行爭辯,達成共識后,集各自模塊優化后的優秀設計合成習課初稿。辯課主要是選擇優化后的設計模塊,做加法。因初稿是集大成者,必然“肥胖、臃腫”,就需要做減法,備課組采取逆向思維,哪些內容沒必要,要忍痛割舍?哪些內容需要瘦身?哪些內容需要整合?洗去的是表層、作秀內容,沉淀的是本質、精華。
病理切片之六:發言多為隨機性的即興發言,質量不高;有時會出現“麥霸”,會導致新教師在活動中被邊緣化。
診療修復策略:一是提前告知研討主題,讓教師有所思考、準備,會前留有準備發言提綱時段。二是設立活動自組織,設立主持人、計時提醒員、發言記錄員、激勵鼓掌員、規則監督員,小組匯報員、會務服務員等,角色輪流擔任。三是發放發言卡。給每名教師發放三張發言卡;在組內發言,每講一次話,拿出一張卡片;卡片用完后,不能再講話,只能提問,直到每個人都用完發言卡。四是有序規范發言:要先說觀點(結論、答案),再說理由、依據,最后還要重述自己觀點(結論、答案);若有質疑、補充時,先要概括前一個展示者的發言要點,再說明你的觀點與上面觀點有什么關聯,最后闡述自己觀點。傾聽、關聯才能更好表達。
病理切片之七:程序固化,備課模式單一;總是這幾個熟悉面孔,無新鮮感;思維同質化問題嚴重,出現高原現象;教師出于同一個層次,“蘿卜燉蘿卜仍然是蘿卜”,缺少專業引領,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診療修復策略:一是輪換集體備課組織形式。方式一:個人“初備”——備課組“集備”——個人“復備”——課上“續備”——課后“補備”;方式二:初備——集體交流——形成“共案”——“共案”的個性化處理;方式三:主備人備課——集體研討——個性化學案——集體反思;方式四:集體研討——分工備課——集體完善——形成個案——個人反思;方式五:熟悉教材,提出問題——中心發言,把握重點——共同研討,解決問題——形成預案,分發教師——結合實際,二次備課——課堂實施,信息反饋——教后反思,理論提升。二是釆取跨校邀請主備人,發揮“雜交”優勢,參與雙方都會非常重視,全身心參與。三是邀請縣學科教研員、名師參與答疑解惑,讓其發揮“蘿卜燉肉”作用,改變整個蘿卜湯味道。
病理切片之八:有些思想狹隘的有經驗教師,怕同行考過他,研討時總是“留一手”,獨門絕技不外傳,集備教案與教師課堂上用的教案兩張皮,單打獨斗,形不成合力。
診療修復策略:一是構建良性合作競爭共成長文化。組間:競爭大于合作,組內:合作大于競爭;要在面對同樣目標、方向的共同戰斗中結下深厚的感情。借助競爭更好合作,實現共同成長。二是對研討時不貢獻智慧,不參與分享,私下所授例題、練習題與合備題型明顯不符,吃“獨食者”,凡被師生舉報或校方查到從嚴處理。
病理切片之九:缺少備課資源庫或資源利用意識淡薄,每次集備都是從零點起步,工作量大,效率低,期期低層次徘徊。
診療修復策略:充分利用教育網絡,搜集整理備課資源,建立備課資源庫。寒暑假可鼓勵教師整理、修訂、重構自己教案、課件,編寫相關復習資料,開學后,自由申報,凡是評為優秀教案、課件、有價值復習資料的,每個優秀教案、課件、每份資料給予適當經濟補助。學校要購買特級教師、優秀教師教案的知識產權,根據同行借閱的人數、次數,付給一定的報酬。這樣,每次集備時,先調出校方上期最優教案,再調出外校名師設計,二次提升,既省時又高質量。
病理切片之十:集備名義上是發揮集體智慧,資源共享,實際上在某些學校演變成了每人分幾個課時,然后復制給同行的偷懶行為,因對別人備課思路、方案不了解,使用時很不順手,課堂效果更差。
診療修復策略:為了集思廣益,資源共享,減輕教師備課負擔,提高備課效率,可采取“我為別人,別人為我”分工選編高質量課時資源包。資源包可分為信息臺資料顯示屏+教學設計ABC+作業創意設計,我們又稱之為三大菜單欄(信息欄)。
菜單欄也就是信息臺部分由教研組合作完成。教研組將教材內容按備課任務大小合理分解,落實到教師,教師搜集整理所承擔專題內容,打印交換,完成備課的素材庫建設。
導航臺,即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們稱之為方案欄,由教師本人獨立完成。每一位教師都要從自己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效果的監測等方面重構活動方案,完成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預設方案。素材庫提供的素材,教師可圈、點、畫、批、注,可選擇取舍、調整、補充、修改等。同樣的素材,因取舍不同,可設計出不同風格的活動過程。這種分工協作,既充滿集體智慧,又體現個人風格,與新課改提出的教案設計要考慮教學個性化和動態生成性的要求相吻合。
病理切片之十一:集備討論時缺乏科學流程,缺少高效合作討論策略運用,稍有不慎,就會偏離主題,為某一觀點雙方爭執不下等;沒有引入打破思維定勢的科學思維方法,討論質量、效率不高。
診療修復策略:將切塊拼接法、坐莊法、四角站立法、組際批閱法、合作辯論法、聯想鏈、頭腦風暴法、復述通行證、世界咖啡等合作學習策略引進集備研討中。
把六頂思考帽、魚骨頭圖分析法、思維導圖引入集備研討中。
某校把六頂思考帽引入集備研討中。在討論進行前,首先使用紅色思考帽,確定需要達到的目標;其次,使用白色思考帽收集信息,使用綠色思考帽幫助發現可能的解決途徑,使用黃色思考帽從可能的途徑中找出最好的辦法;再次,使用黑色思考帽找出缺點和不足;最后,再使用紅色思考帽評估選擇最好的辦法;藍色思考帽要自始至終地控制參與整個思考過程。
有專家認為,魚骨頭圖是主要用來呈現和梳理復雜問題的思考程序。魚骨頭圖由三部分構成:中間“脊骨”為問題的關鍵節點,通過這些關鍵節點,可把一個抽象或復雜的大問題分解成若干簡答而具體的小問題,使問題更容易解決。“脊骨”下方為策略分析過程,針對問題的關鍵節點進行層層追問,制定解題策略。“脊骨”上方為條件轉化過程,根據策略指引,利用已知條件推導出未知條件。
思維導圖在集備研討中大有用處。一是思維“導”圖,重在表達。重點在思維有序性、深刻性上做文章、下功夫,導是橋梁、轉化,實現思維過程和結果可視化。二是圖“導”思維,重在思維創新。借助畫思維導圖,通過提煉出上位主干概念、增加主干的一個分枝,或產生新的分類,或思維發散產生新的聯想、靈感,誘導產生新的思維,或使思維生長。思維導圖是思維載體,是新舊思維聯結點,是產生新思維引爆點。
病理切片之十二:集備目光短視,僅為解決當前問題,缺少戰略眼光,缺少課題研究意識,教師專業成長受阻。
診療修復策略:從個人設計走向集智協作設計;從教案設計走向學程案設計(即從教的設計走向學設計);從課時設計走向單元、學時設計;從目標、內容、方法、資源到評價的正向設計走向從評價出發倒推的翻轉設計;從單一關注課時目標設計走向三類、三級、三種目標鏈設計;從預設過度的靜態設計走向目標、問題、方法等多元開放的動態生成的設計;從單一設計走向整體建構、系統設計;從教學性教學設計走向教育性教學設計;從內容設計走向為概念而學的全局性理解設計;從僅關注知識獲得設計走向思維、素養雙生長設計;從僅有學科意識設計走向課程意識、跨學科協作落實綜合素養設計。
引領教師參與到上述教備課設計新思維研究之中,讓教師享受到研究樂趣。
病理切片之十三:集備成果缺少質性評價或評價指標不科學,集備活動檔案殘缺或檔案整理歸檔意識不強。
診療修復策略:對集備成果借助SMART原則對備課產品一一合案進行階段評價;借助團隊年度及三年(六年)教學質量、公開課獲獎情況、教師在教材、教法研究方面所承擔課題、撰寫論文等,對團隊在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方面進行長時段評價。
要專門設計備課問題征集卡、個備與合備雙向批注卡、備課成果記錄卡,借助這三卡優化、完善備課檔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