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華 (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西關小學)
課堂評價語言又被人們稱為課堂反饋語言,是教師通過學生在課堂中的各種學習信息處理,而做出的口頭反饋,這種口頭反饋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是積極性的,也可能是消極性的。為了維持課堂評價語言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需要教師在課堂評價語言運用中掌握三點原則。首先,建立在學生課堂實際表現基礎上;其次,需要確定評價語言應用的目的性;最后,評價語言的應用具備促進性,以此構建科學的課堂評價語言應用模式,發揮評價語言的積極作用。
我們發現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某種表現或者問題回答的評價,大多數都是“很好”“對了”“不錯”或者是“不對”“有待改進”等側重于判斷性的語言。而這種側重于判斷性的課堂評價語言不僅缺乏實際意義,還增加了小學生對于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理解難度,又如,教師評價為“有待改進”,小學生會思考“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呢”“應該改哪”“怎么改”,而小學生的自我總結與反思能力薄弱,對于教師這種判斷性的模糊性評價語言難以理解,也就無法起到預期的評價效果。
教學問題是課堂評價語言應用的起源,從教學問題出發應用的評價語言才會具備針對性。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語言應用中缺乏與所提問題的關聯性,如在四年級語文《生命生命》中,教師提出問題“作者看見了什么而感到‘震撼’”,此時學生回答“飛蛾努力逃生”,教師回答“很好”,此時學生靜默,等著教師的下文。而教師因評價語言運用不當,而無法自圓其說,造成課堂冷場。
首先,教師過于注重形式化的判斷性評價語言,阻礙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深度思考,在單方面的課堂評價語言中,學生獲取的信息過于片面,難以將知識與問題回答聯系在一起,不利于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問題的深度剖析。其次,聯系性不強。課堂評價語言,不利于小學生樹立明確的語文學習目標,更加難以達成學習目標,阻礙了語文課堂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同時降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最后,缺乏合理性的課堂評價語言不利于小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的理解,部分教師的評價語言偏成人化,增加了師生互動的難度。
在新課改下,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目標。因此,在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運用方面,需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并允許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并善于理解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制定課堂評價語言系統,使其符合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從小學生的生活語境、身心特點、實際需求、思維特征出發,以豐富評價語言形式,提升課堂評價語言的準確性。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評價語言過于隨意的問題,需要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通過參加專業活動、研討會等,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同時需要注重課堂評價語言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可以從教師的評價中找出自身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如在人教版一年級《四季》中,教師詢問同學們分別喜歡四季中的哪個季節?讓喜歡春天的學生讀關于春天的部分,在閱讀后指出學生閱讀中的問題,如“閱讀流暢,沒有讀錯字,但是,在閱讀中缺少情感的融入,沒有表達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此時教師示范,如何在閱讀中融入感情,讓學生明確需要改正之處。這種當堂評價的方式,保障了課堂評價語言的時效性,對于課堂評價語言應用價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