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平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
在教育中,應以孩子的自我教育為真正的教育軸心,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天賦,給他們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喚起每一個生命的自覺成長,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每一個孩子最終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班級管理中,我會把班級的管理權還給學生,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人,要學會自我管理;增設班級崗位,把主動參與班級日常工作的權力還給學生;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權力與責任還給學生。如:在班級中實行“崗位實踐”。按需設立“班級崗位”,實行“競聘上崗”,建立“崗位實踐評比”……我會尊重每一個孩子,把班級管理的權力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意義,發揮自己的不同才能。
我會給學生提供各種鍛煉的平臺、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成長。學生都渴望在真實的環境中,通過有價值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找尋到自己個性發展的空間。如:在班級中,我會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能力、個性等,設立“圖書管理員”“安全巡邏員”“早讀管理員”等,學生擔任了一定的崗位,就具有了一定的權力,也肩負了一份責任,在活動中學生的很多能力得到鍛煉,很多的潛能得到激發。小小“圖書管理員”讓圖書角干凈整潔,圖書擺放有序,圖書角成為班級的一道小小風景;“早讀管理員”讓早讀成為每一個學生的一種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角,承擔一份責任,感受一種被需要感,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現自身的價值,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這對于孩子們來說是會終身受益的。我相信這時候,每一個稚嫩足跡的邁出,都需要學生充分的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及至在自己的領域中創造無限的可能,這是學生自我成長的強大動力。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更多地會從學生的自主需求、自我發展出發開展系列活動。在活動中,給學生創造更多的鍛煉、成長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發現自己,挖掘自身的潛質,呈現最好的自己。如:針對學生對家鄉絲綢圍巾有濃厚的興趣,于是,我會圍繞“愛家鄉”的主題,開展一系列的絲綢文化活動:“媽媽的絲綢圍巾”學生自主回家向媽媽了解絲綢圍巾的種類、款式、圍法等知識;“我的絲綢小創意”,圍巾在孩子們手里,在孩子們的合作中,充滿魔力創意無限;“模特大賽”孩子勇敢自信、挑戰自我,激情飛揚、活力四射……這一系列的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創建搭設展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家長也被感染了,積極參與其中,相信此時此刻對學生的“愛家鄉”教育就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感受閱讀像呼吸那么自然;“才藝秀”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小組任務型晨會”讓每一個學生彼此成為伙伴,學會合作,共同成長……活動本身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德育影響、教育,是一種道德學習。這個過程源于我相信每一個學生內部潛在的、不可懷疑的力量是世界前進的動力。在教育中,讓學生們主動參與活動,學會自主生活,尊重學生的天性,喚起每一個生命的成長,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發揮,使他們現在感到快樂和幸福,也使他們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我相信沒有痕跡的教育、適合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班級文化,對每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在我的教育工作中,班級里的每個孩子都是班級的主人,班級文化由學生自己來建設。如:教室里,看到有人不關燈、喝水有擁擠現象等,于是學生親手制作“溫馨提示”,張貼于墻上,提醒每一個學生引起注意,養成習慣;教室后面的絨布板報里是學生們的展示舞臺;一個“小小表揚箱”,發現、賞識、鼓勵每一個有點滴進步的學生,溫暖大家心……讓教室的每一個地方會說話,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成為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我會讓學生們一起制訂“班級公約”,在這個過程中,公約內容來自學生對自我的深刻認識,來自自身成長的需要,從而形成全班學生的約定——班級公約,以此為依據規范、引導學生們的一言一行,引導學生們由“他律”逐漸走向“自律”,養成“自己管住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良好習慣,同時也促使學生在學習和思想發展過程中不斷以此為參照,自我糾正,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實現自我教育,喚起每一個學生的自我成長;全班一起設計班徽,形成班級特色……我想,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教育”。在班級文化的建構中,讓它們成為學生的需要,實行適合學生的教育,實現學生的自覺發展。
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而教育藝術的全部復雜性,是要善于感覺到一個人身上那種純屬個性的東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