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江蘇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小學)
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其潛在的文化價值,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在班級管理和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挖掘傳統節日資源,運用傳統節日來營造對學生品格正向影響的積極氛圍,必然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能。那么,究竟如何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打造傳統節日的價值滲透呢?
視覺是人類最直觀的一種感官體驗,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良好的視覺體驗,往往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體驗感,從而激發他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熱愛,在潛移默化中向他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臨近端午節時,班主任可以讓學生以“我心中的端午節”為主題對教室進行布置。在布置時,可以將學生以不同的布置區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可以自主構思布置的區域和展現的形式,力求能夠體現節日的文化內涵。負責黑板報的小組,以“賽龍舟”為主題進行了板報布置,全方位地展現了龍舟文化的起源和端午賽龍舟的流程;負責手抄報的小組,則重點介紹了屈原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屈原遠大的志向和對祖國滿腔的熱忱。經過幾個小組的合作與布置,整個教室里面充滿了端午節的氣氛,而學生也在布置的過程中,與傳統節日實現了零距離接觸,在更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同時,也萌發了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通過布置環境的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對傳統節日進行探索,接受傳統文化的浸潤,形成自己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影響和促成學生正確的意志品格。
對小學生來說,故事是很好的精神文化載體,通過向學生介紹傳統節日背后所蘊含的典故,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和了解節日的來龍去脈,還能夠更加清晰、簡潔地向學生傳遞傳統節日背后的民族精神,點燃學生的民族自信。
例如,每年清明節前的一兩天,有一個學生們不太了解的節日——寒食節,這個節日與春秋時期著名的介子推有關。在給學生講解這個典故之前,班主任可以先問學生一個問題來進行引入:“大家知道在農歷上有一天,不可以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嗎?”聽到這個新奇的說法,學生們一下子興趣就被調動起來,班主任就可以趁熱打鐵,跟學生講述介子推不愿受晉文公重耳的賞賜,攜老母親歸隱深山,而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來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誓死不出,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弘揚他不羨功名利祿、鄙棄追逐榮華富貴的可貴精神,這一天被定為寒食節。
通過向學生介紹節日背后的典故,能使學生在對典故中的人物肅然起敬的同時,燃起自身的民族自信,也更容易接受民族精神的浸染。
中國傳統教育重視“經世致用”和“格物致知”,即要用自己的行為來對知識進行體驗,做到知行合一。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在班級內舉辦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例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班主任可以在班內舉辦“濃濃粽子香,綿綿端午情”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包粽子和香囊,送給家里辛勞了一年的長輩們,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包粽子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逐漸體會到勞動的不易,有的粽子沒纏好,有的粽子餡包多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擺在學生面前,才經歷了多半節課,許多學生就已經累得腰酸背痛。但在班主任的鼓勵下,他們還是完成了任務。許多學生在后來提交的作文中,說在回家把自己包的粽子和香囊送給父母之后,父母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而學生自己也突然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也漸漸明白了父母肩上的責任,明白了感恩的意義。通過這樣一個活動,學生的感恩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在對照父母肩上的責任的過程中,也明白了自己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開展實踐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相應的責任意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班級管理辦法。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善于開展實踐活動,不斷通過不同式樣的實踐,來推動學生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學習與反思,最終實現班級管理效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其所奠定的基礎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班主任要充分明確自己的責任,不斷對傳統節日資源進行課程化挖掘,大膽創新,實現品格教育的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