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江 (江蘇江陰華西實驗學校)
當學生在受到指點和疏導之后,依然沒有出現“預期”的成效的時候,我們不能意氣用事或抱殘守缺的固執認為“已經盡力了,沒有遺憾和責任了”。因為,這個時候,恰恰是考驗我們教師到底有沒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和起碼的師德修養。這個時候,學生需要的不是責備和驅趕,而是理解和包容,真正來自教師發自內心的、平穩而舒緩的關切之語。當學生慢慢體會到教師的良苦用心,諄諄教誨背后的那份拳拳之心,學生定然會有所察覺和醒悟,相信也會在行為、思想和言語中逐漸出現轉機。而且,一旦出現這種生機必然會潛藏著強大的、自發的生命力,到那時,可能任何外界的阻撓、干擾都不會影響到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自我教育。而想要獲得這樣的結果,我們就不能隨意地督促,甚至口是心非地驅趕學生,而應該選擇正確的姿態和方式來善待學生。畢竟,每個學生成長的步調是不一致的,而在面對那些發展遲緩、自我行為約束力不足的學生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表達我們的善意,將我們的“包容”奉送上。
當孩子犯了錯誤而受到教師和同學的教育時,孩子為何“不領情”呢?我在想,孩子也許未必不領情,而是“不想”“不敢”又“不得不”犯錯。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分兩種方式來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規避不犯錯誤的風險,也就是屬于“無知者”的情況居多,像新生就往往如此,因為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再加上自身學習能力較弱,于是,犯錯就往往不可避免又無法預見。第二種解釋是,孩子心里很清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然而,因為自己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和信任,再加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于是,通過行為上的反復犯錯和不聽取、聽從教師與學生的建議來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緒。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我想,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排查和區分。如果是前者,那么教師應該單獨跟孩子聊聊,傾聽一下孩子心中的苦悶和需要化解自己困境的訴求,教師完全可以把一些必要的內容、框架和要點向孩子做全面的解釋和解讀,讓孩子去思考和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的對策,并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當然,教師也應該鼓勵孩子在犯錯的同時,也要及時跟同學和教師對話、溝通,讓自己更快、更好地適應變化中的環境。假如是后者,我覺得,教師應該要克制自己,讓自己“少”一點說教,甚至不說教,而應該是保持一種“新”的姿態和形象給學生。如,當孩子犯錯(不是原則性的)之后,教師就緘口不言,只是充當一個旁觀者而已;當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了,教師也盡量不說教,而是提供解決的對策和建議,并通過跟學生協商的方式來解決眼前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需要對自己的問題積極負責”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孩子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孩子不要沉浸在過去、過往的消極事件中,而應該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眼前的幸福生活,真正融入課堂、融入班級和校園生活中。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其他同學積極主動走近、靠近學生,在相互靠近、相互取暖中,充分激發彼此的應激性和學習信心。我想,當學生不再拘泥于所犯的錯誤,能從中吸取到教訓來指導自己的成長了,孩子的行為方式會慢慢變得“靠譜”,言談、舉止、價值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特別的學生,需要特別的對待,更需要特別的陪伴。當學生既“看不清”自己的現狀和問題,又無法做出理想的自我矯正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的當然有很多方式方法,然而,有一種方式我想是至關重要的、無可替代的,就是默默地守護與陪伴。孩子是需要我們去發現、關注和呵護的,正是我們懂得教育為何物,我們才有資格和能力去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尋找屬于他們的曙光。為此,教師就應該努力讓自己發光發熱,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和實踐,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多彩起來、明亮起來。相信,只有教師的精神內核無比的豐滿和強大了,在教師的陪伴和關注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是真正自在而健康的,也會耳濡目染而精神世界變得無比的豐富和豐滿。所以,當教師在陪伴特別學生的時候,別忘了也要陪伴好自己的“靈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師生一同意氣風發的邁步在幸福的教育田野上。
面對孩子的“不適應性”特征,我們應該要積極包容孩子的過失,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也要允許甚至鼓勵孩子去試錯,在錯誤中指導孩子去認識自我、扭轉自我,當然,任何花哨的手段和方式,都抵不過教師默默守護孩子的那份淡淡的陪伴,因為,在那里真實的澆筑教師的良知和濃濃愛意。或者說,這就是所謂的“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