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煊 (江蘇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研究制定了《銀齡講學計劃實施方案》。隨著該方案的實施,將有一批優秀退休教師“退而不休”重返講臺,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講學。與“退而不休”的銀齡計劃形成反差的初等教育學校老教師“未退先休”現象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50歲左右的教師都被稱之為“老教師”,雖然他們離退休還有5~10年的時間,但在中小學及中等專業學校,這個年齡段的老教師基本進入“未退先休”及“半退休”狀態。
部分教師從教二三十年但卻業績平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機械地備課、上課、改作業(試卷),雖然很辛苦,卻沒有自我發展的目標,也沒有對教育進行深層次探索的愿望。由于缺乏再發展的動力,自我提升跟不上,其知識、理念與理論水平一直處于只取不存的透支狀態,在四十歲左右本應成為學校中堅力量時卻產生了職業倦怠。多年的職業倦怠感伴隨其步入了老教師的行列,“未退先休”對這些教師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有的教師在遠大的教育理想的感召下,從教幾十年,在“讀書、學習、實踐、反思、研究”這一成長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保持著跋涉的姿態,成為引領一方教育的名教師。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越來越成熟,無論在教育實踐還是教育理論的研究上都處于厚積薄發的狀態。他們有為教育事業奮斗終生的激情與能力,但是周圍很多跟自己年齡差不多的老教師都提前進入休息狀態,他們不愿在老教師“未退先休”這種“不成文規定”中被人當成異類,他們更不愿意在這么大年紀還堅守教學一線再遭人反感,不得不被動進入“未退先休”狀態。
有些學校對老教師沒有“未退先休”的照顧,但卻有很多減少工作量的照顧。無論老教師身體狀況多好,無論他們有多少教育激情等待釋放,無論他們有多少教育夢想沒有實現,都一刀切地給老教師一些特殊的照顧“政策”,例如,減少課時、不參加校會、不參加考勤、不參加校本培訓、不參加任何教學活動、不上交各種教學材料(如,計劃、總結、教案、聽課筆記等)。老教師將這種狀態稱之為“半退休”。
目前的教師退休年齡還是建國初期時制定的標準,而目前人的壽命及健康狀況與建國初期相比有了極大的改善。絕大多數五十歲左右的人都身體健康、思維敏捷、精力旺盛、活力四射。這個年齡段的教師也是最成熟、最應做出突出貢獻的時期,他們本應成為學校或區域教育的引領者,讓他們主動或被動進入“未退先休”或“半退休”狀態是對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珍惜人才資源,讓老教師從“未退先休”的狀態中走出來,應成為重要的教育課題。
對老教師給予一些特別照顧是應該的,但要根據老教師個體情況區別對待。有些老教師健康狀況欠佳,家庭有實際困難,需要減少工作量或提前休息,應該給予他們適當的照顧。但對于身體健康、精力旺盛、有較高的教學與研究能力、在區域教育中有較高影響力、能夠引領中青年教師成長的老教師,應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給予他們更多有助于發揮其才智的事業上的關愛。對老教師的關愛要因人而異,不要一刀切地用“未退先休”的方式,最終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關心老教師不應僅僅是對他們工作、生活及健康進行照顧,也不僅僅是幫他們解除后顧之憂,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很多老教師雖然到了即將退休的年齡,但他們對教育的熱愛與激情卻不減當年,他們還有未完成的教改事業,還有未實現的教育夢想。應創造條件,為老教師搭建成就教育夢想的平臺,充分肯定與推廣他們的教學與研究成果,讓他們在得到尊重、賞識與重用的和諧氛圍中為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有著一定的教育理論積累,他們是學校寶貴的人才資源。應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讓中青年教師主動拜老教師為師,打造讓老教師發揮余熱的“帶教文化”。特別要注意發揮老教師在學科組、教研組、課題組中的領銜作用,以“工作室”的形式讓老教師對部分中青年教師進行重點培養,真正讓老教師這種人才資源轉化為學校的優勢資源。
多數老教師在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案例,也有基于教育案例研究而形成的個人教學主張,這些教學主張是極接地氣的學校教育理論資源。應重視使用老教師的教學主張,例如,成立課題組,以課題研究的形式對老教師的教學主張進行理論上的拓展,再與學校教育實踐對接。以講座或沙龍的形式讓老教師將教學主張的產生基礎,教學主張對學校教育的指導作用等與全體教師分享。在尊重老教師才華的基礎上,鼓勵他們進一步為教育發展建言獻策。
教師是知識人、文化人,對老教師的關愛不應僅僅體現在生活及健康層面,應更多地體現在人文層面,例如,為老教師提供一定數額的報刊費,助力他們活到老學到老;為老教師提供時間、經費、設施等方面的科研保障,助力他們在教育科研之路上邁向新的高度;為老教師提供外出講學的機會,讓更多的人分享他們的教育智慧;為老教師提供符合他們個體需求的辦公室、實驗室,助力他們提高辦公效率。
老教師經驗豐富,是學校寶貴的財富。應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及經驗優勢,讓他們在傳幫帶中展示才華、奉獻智慧,不要讓他們在“未退先休”的環境里提前離開講臺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