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江蘇東海縣石湖中心小學)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收獲直接經驗和良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心理素質是影響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怯懦心理的存在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較低,無法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優勢。
怯懦心理是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在怯懦心理的作用之下,學生會恐懼和抵觸參與活動,同時也表現得比較膽小害怕,進而影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體驗,降低了活動課的開展質量。為了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真正消除學生的怯懦心理,教師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剖析目前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掌握學生出現怯懦心理的原因。第一,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選擇脫離實際或者是難度較大,增加了學生參與活動的難度,導致學生出現怯懦心理,不能大膽參與活動,擔心因自己的不良表現會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批評。第二,教師選用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方法不夠恰當,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怯懦心理并給出指導方案,影響了課程效果。第三,學生在合作完成綜合實踐活動任務時缺乏良好的合作能力,不能通過溝通共同解決難題,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導致出現怯懦心理。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是否貼合學生實際,能否讓學生真正從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將直接影響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效果。目前學生出現怯懦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確定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不夠合理,無形之中增加了活動開展的難度,而且活動主題與學生的學習特點不相符,容易加劇學生的怯懦心理。對此教師要精選活動主題,注意在確定主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保證活動目標的準確性。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保證主題設置能夠體現學生的現實需求。另外,教師還要考慮到當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確保選取的主題能豐富學生的經驗。例如,為了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確定教師節卡片制作的活動主題,讓所有學生都積極行動,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進而有效地消除學生的怯懦心理。
雖然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并不是說教師所發揮的作用就不再重要。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很容易導致活動偏離主題,同時學生也會因為活動難度加大而產生怯懦心理。考慮到小學生年齡較小,有著一定依賴心理的特點,教師可以積極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與學生共同溝通討論,使學生產生被肯定和被激勵的體驗,從而增強信心,克服怯懦心理,大膽表達,突破活動難題。
小學生單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小組合作就能夠將單人的力量進行有效整合,使學生在互相學習和取長補短當中實現共同進步。而且單槍匹馬的活動參與會加劇學生的擔憂恐懼和怯懦心理,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教師就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合作,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又要求學生主動與組員溝通,讓學生能在合作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在保護環境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分別對空氣污染、水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主題進行探索,讓各個小組的成員在通力協作中解決難題,進而真正克服怯懦心理,走向成功。
新課改將綜合實踐活動納入小學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當中,有效彰顯了新課程的亮點。綜合實踐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保證課程教育的實效性。但是學生怯懦心理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活動體驗的獲取,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和把控學生的怯懦心理,做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