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 王麗萍
(1河南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小李莊小學;2河南鄭州市管城回族區第二實驗小學)
作為深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燈塔,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套經過系統設計的育人目標框架,其落實需要從整體上推動各教育環節的變革,最終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完整育人體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核心素養承載著教育“立德樹人”的基本使命,基于核心素養開展教學的大背景下,中小學的德育地位越來越重要,逐漸成為衡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高效率、高質量的德育課程內容不應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灌輸與系統道德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應該注重學生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與主動參與、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與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道德認知能力,最終固化成自我的道德實踐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啟發、調動學生的情感成為德育開展的關鍵,而電影作為廣受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不僅融合了視覺畫面與聽覺聲音等要素,更憑借著完整有趣的故事情節成為青少年娛樂休閑甚至于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電影作為影音媒體的特殊性、電影故事本身的趣味性、電影教育意義的針對性等推動了電影在德育課堂所起到的重要輔助作用。
作為一種常見的視覺表達形式,電影尤其是動畫系列電影憑借著獨特的文化處理方式和審美特質,逐漸超越了年齡、性別、國別、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成為世界普遍范圍內的一種通用語言,究其原因,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影音形式其本身的吸引力功不可沒,首先,電影動畫里面的人物都比較逼真,以《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動畫電影為例,里面的主人公“兒子”頭非常大,五官也非常可愛;而“爸爸”的頭則比較小,五官也更加小,父子間的形象設置不僅幽默十足,而且形成鮮明對比,讓孩子對電影動畫人物產生興趣,繼而沉浸到故事情節之中,跟隨著“大頭兒子”的行為舉動明白了諸如“孝順”“謙讓”“助人為樂”等一系列成長做人的道理,同時也在“小頭爸爸”身上明白了陪伴的重要意義和家庭幸福的真正含義。其次,動畫所采用的語言都比較通俗易懂,而且較為幽默,讓孩子在豐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明白了與人交流溝通的一些重要法則。再者,相對于書本的系統理論知識而言,動畫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習所帶來的壓力,緩和學習氣氛,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動畫憑借著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力給孩子們的成長學習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更讓他們在影視觀看的過程中明白了德育教育的本質內涵,豐富了孩子們的視覺體驗,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滿足了成長階段的諸多好奇心。
電影雖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方式,但同時也是文學表達領域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有趣、好玩、吸引力強之外,電影還帶有很強的文學性,如在《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中“端午節大游行”這一章里提到“大頭兒子正在家里用顏料給小狗畫眼圈時,圍裙媽媽回來了,手里還拿著許多大頭兒子從沒見過的東西,媽媽告訴大頭兒子端午節不僅要包粽子,還要涂牛黃,以紀念歷史名人屈原。”簡短的一則動畫片,不僅將趣味性和畫面性融入其中,還融合了文化故事哲理。超人系列電影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像一座豐碑,更像是一座燈塔,引導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兒童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英雄夢和成長路徑。因此,文學性特征不僅是電影與眾不同的地方,更是其與德育教育相呼應的地方,電影中的文學性因素讓學生們更容易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行為,喚醒自己心靈深處的美好情感。同時,通過對電影動畫的觀看,滲透在電影情節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德育功能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們會在動畫觀看的過程中主動地模仿人物的語言、行為、處事方式,從這一點來看,動畫可以在無形之中塑造他們的品德、審美等一系列價值觀念。
與其他文學形式或者德育形式相比,電影尤其是動畫系列電影還存在一個顯著特征,即針對性,首先,電影人物設置方面別出心裁,幾乎所有的電影動畫作品在人物形象設置方面都存在正反面人物對立的現象,一部電影里既有好人,又有想要拐賣小朋友、欺騙小朋友的壞人,正反面人物之間的較量可以讓學生們直觀感知到何為對錯,何為好的、正確的行為,從而引導自身做出更好的行為動作舉止,因此,正面人物的經歷和做法會在一定程度上給觀影者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此外,在電影故事中,好人最終會心想事成,會達成自己的心愿,也會在曲折的人生歷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而壞人或者會通過懲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幡然悔悟,或者會落得一個凄慘不好的下場。總之,電影或動畫片的結局最終會以正能量獲勝的方式出現在眾人的面前,正義最終會戰勝邪惡,善良也最終會勝出成為電影的主題。由此來看電影的針對性正好契合了德育教育的中心內容和主要原則,以此入手借助系列電影動畫影片輔助中小學德語課程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更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作為一部完整性的文學作品,電影雖然有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幽默搞笑的語言與故事畫面,但電影的時長卻非常短,合理的時長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冗長、煩瑣、無聊的故事情節,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非常適合課堂或者課下間隙連續播放,讓學生通過創新的學習方式見證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影視世界,豐富和鞏固了課堂所學的德育方面的理論知識。
與傳統的德育課程相比,在德育課程中運用電影資源,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也能讓孩子們在觀影的過程中盡情地釋放兒童本性,去不斷地學習模仿電影人物的所作所為,從而提高自我探索能力和學習反思的主動性,譬如觀影者們在看到大頭兒子的一系列表現時,會自發地想起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想起老師們的辛勤付出,想起好伙伴之間的互幫互助,同時也可以參照主人公的行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加以改正,這是電影育人功能的體現,也是德育知識與德育行為不斷修正、不斷趨于良好的另類表現形式。在此基礎上,他們會逐漸變得主動思考,積極分享,最終在實踐的基礎上推動德育目標的實現。
新形勢下的德育課程,是對以往傳統德育課程中以教師為主體形式的變革和創新,把電影欣賞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加到德育課程開展過程中,其積極意義與巨大作用不言而喻,不管是觀看電影時的參與投入還是觀影后的思考與分享,學生都處于課堂的主體位置,是社會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而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更好地發現自身的真善美,更好地糾正自身錯誤的行為。而作為課堂的主體和觀影者,學生比以往有了更多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和時間,思考和交流的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推動學生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回顧,不斷地反思,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對課程主體的理解,自覺地在現實生活中將一系列抽象的德育理論知識轉化為行為實踐,推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助推中小學教育真正達到德才共贏的良好互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