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縝之 (右江民族醫學院國際語言文化教育學院)
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指出: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基礎醫學知識扎實、臨床技能規范、職業素質良好的醫學本科畢業生。醫學漢語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為來華國際學生開設的一門跨學科課程。它融合了語言教學和醫學專業教學兩大特點,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旨在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適應在醫學特定環境中使用漢語進行聽說讀寫。醫學漢語在國際學生日常的理論學習、臨床見習實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筆者作為一線醫學漢語教師,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工作,談談醫學漢語教學的一些體會。
學生普遍反映在醫院見習實習時醫生護士語速過快,無法完全聽懂醫護的指示,甚至無法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感覺課堂知識的學習與臨床實踐出現脫節。在課堂上,教師通常使用較慢的語速進行授課,當學生聽不懂時,教師會放慢語速不斷重復,直到學生聽懂。這種對學生的過分遷就使學生習慣了這樣的漢語交流方式。當進入醫院與醫護人員、患者交流時學生出現強烈的不適應。建議教師在授課之初與學生進行溝通,讓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臨床學習中碰到的溝通障礙問題,盡量以積極的心態去適應醫院繁忙的工作環境。同時,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可以適當加快語速,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漸適應短時間內使用漢語接受大量醫學信息。
在醫療環境中,醫護人員對常見病、癥狀、體征、檢查項目的名稱和治療手段等喜歡使用簡稱,在藥品名稱的使用上,因個人習慣選擇使用化學名、商品名、通用名等,或者在與患者溝通的時候,會使用患者熟悉的但不是特別規范的醫學用語來確保患者能聽懂醫學術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擴充,不僅教授學生書面語,還要重視口頭語言的輸出,特別是醫院日常口語,使學生不僅能掌握課本知識,還能積累與醫護人員、患者交流的詞匯。
教學中應加入常見檢查報告單、病歷的閱讀,各級查房的病例匯報。種類繁多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的解讀為學生提供了理論知識與實際病例相結合的極佳機會的同時還考驗學生學習能力。如果學生事先沒有這些知識儲備,學習熱情會受到打擊。如果他們不能很快融入環境,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影響實習效果。反之,如果學生能夠看懂、聽懂這些實驗室檢查結果報告單和病歷,學生的成就感會立刻得到提升,繼續鉆研知識的興趣會非常濃厚,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教師要將實驗室檢查結果報告單和病歷的閱讀作為授課重點,使他們不僅能看懂,還知道如何向別人解釋這些醫學文件。
學生普遍有學得快,忘得快的現象。尤其在學習初期,由于是使用第二語言進行學習,如果沒有迅速適應學習環境,容易出現焦慮。同時,學生大多反映漢字發音難掌握,識記有障礙,容易出現挫敗感。這在成人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師要向學生解釋醫學漢語學習規律和傳授學習方法,并通過舉例讓他們體會到不正確的發音會引起信息傳導的錯誤,甚至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醫學漢語教學重視能力培養,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應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注重學生交際能力培養,尤其是特定醫學場景下交際能力的培養。國際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母語和官方語言,我國醫護人員普及英語的程度存在地區不均衡現象,且患者大多只說漢語。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醫學漢語交際水平。教師應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見習實習常出現的場景入手,設置會話或場景演練,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能及時運用,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或Seminar 教學方法模擬醫院真實醫療場景或醫院病例討論等鍛煉學生聽說能力,培養他們同理心。角色扮演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材中人物身份的需要扮演相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來全面系統加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角色扮演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開發他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精神,完成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從而達到提高聽說能力、加強交際、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時角色扮演還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在以后真實交際語境中的焦慮和恐懼。Seminar 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團結協作、分享成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和查閱資料能力,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領讀,還要在學生跟讀的時候第一時間糾正學生發音,讓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反復朗讀,但注意在學生自己朗讀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斷學生來糾正他們的發音,應在朗讀結束后再統一進行糾正。教師在學生朗讀完課文后,請學生介紹課文對話出現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在語流中使用醫學漢語詞匯及專業用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努力在課堂中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部分醫學漢語教師沒有醫學背景,沒有充分意識到在醫學漢語課中融入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在授課過程中簡單將醫學漢語課和漢語綜合課、漢語閱讀課等同。上課時以講授語法為重點,不講醫學基本知識、甚至醫學常識。醫學漢語的授課應圍繞醫學這一中心展開,不論是課堂聽說訓練還是學生的作業都應涉及醫學或醫學相關知識。例如,在學生進行替換練習時要求學生使用與醫學相關的內容進行。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可以發現學生的醫學邏輯錯誤并及時糾正,不斷讓學生對醫學知識進行強化,逐漸幫助學生建立醫學思維模式。醫學漢語授課中不但要以醫學為中心,還要向學生傳遞我國醫院文化,包括現今我國醫療設備、醫院環境、醫療技術水平等醫院硬文化和以人為本的醫院軟文化。增加學生對我國醫院更深層次的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課堂上使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醫院文化,或帶領學生到醫院各科室參觀,熟悉診療環境,為更好地見習實習打基礎。
部分學生時間觀念不強,上課出現遲到、早退、甚至逃課、課堂開小差等現象。由于醫學專業課占去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部分學生不能在短期內意識到醫學漢語課的重要性,出現消極對待醫學漢語課的現象。教師應在課程開始之初向所有學生詳細說明這門課程的成績評價方法。讓學生明確他們在這門課程中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成績評價應包含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表現納入成績評價,使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各項反饋來及時調整教學,還可以減輕學生期末考試壓力,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將課堂出勤率、課堂學習表現、學習過程中與其他同學合作程度、小組學習中的貢獻度、階段學習成果等體現課堂參與度的指標列入形成性評價,不僅可以端正學生學習態度,還可以及時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通過形成性評價可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總體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各自學習特點,綜合教學過程中值得繼續發揚和需要改良的部分,對教學進行及時必要的調整以提高教學效果。終結性評價基本以期末考試為主,期末考試應包括筆試和口試兩部分,以口試為主。筆試主要測試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識記。口試由詞匯閱讀、對話閱讀、回答問題等部分組成。其中,又以回答問題占的分值比例大。教師事先設計問題庫,問題必須涉及醫院中醫患之間、醫護人員之間針對診療過程發生的對話。學生在考試中通過抽簽確定題目,并立即進行回答。
以“腎盂腎炎”教學為例。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教師在課堂上先對課本中列出的醫學詞匯和句式進行講授,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發音練習和替換練習,然后學生分角色閱讀課本中的會話。這樣,學生可學到“腎盂”“叩擊”“結石”“碎石”等泌尿科常用詞匯及腎盂腎炎的常見癥狀、體征等知識。第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后圍繞“腎盂腎炎”進行獨立思考,編寫劇本,進行排練,然后在課堂上模擬醫療場景,使用角色扮演以短劇的形式向教師及其他同學展示他們的小組學習成果。這樣,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又學到了醫生在接診患者后問診、查體的順序和需要開展的實驗室檢查的項目名稱等。第三,使用Seminar教學法請學生模擬醫院病例討論。學生又學到了腎盂腎炎的病因、病機、診療、預后等知識。通過“腎盂腎炎”的教學全過程(傳統課堂講授、角色扮演、Seminar 教學法等),學生可以學到與腎盂腎炎相關的基本知識,并且對泌尿科的診療過程有了初步了解。學生通過思考、查閱資料、組織語言,最后向同學和老師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得到活躍。學生通過口頭表達出課本中沒有出現的醫學詞匯并得到教師的及時鼓勵,成就感迅速提高,學習動力足。學生對知識進行反復強化,逐漸培養醫學思維模式。
醫學漢語課程是學生進入見習實習階段使用漢語進行有效交流并高效進行專業學習的關鍵。醫學漢語教學的重點不是教授醫學知識,而是為學生積累使用漢語學習醫學的能力。因此學生在醫學漢語授課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醫學漢語教學應以學生在見習實習期進行有效溝通為目的,鼓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以醫學為中心,融入醫院文化理念,將學生課堂表現、團隊合作程度、貢獻度等納入成績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