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江蘇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
語文閱讀教學的導引點可以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可以是文本的難點,可以是文本的批判處。良好的教學導引點需要與中心緊密相連,貫穿課文,表達情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考慮到課文的重點在哪里,以及如何在教學中發揮作用。為此,教師可嘗試從文本爭議處、文本難點處、文本批判處入手來尋找導引點。
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對文本內容的把握和理解會因學生理解課文的不同而不同,甚至會對某方面的理解有爭議產生。課堂爭議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技能、推理技能、創新技能和語言表達技能。
《狐貍和烏鴉》是蘇教版二年級上的一篇經典課文。課文故事讀完后,學生被要求在學習后談論他們的感受。許多學生認為狐貍是聰明和狡猾的,而有個同學認為狐貍是騙子,爭論開始了。此時,教師不必急于確認哪個學生的陳述是正確的,哪個學生的陳述是錯誤的,而要將它作為教學導引點來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該注意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經驗。教學中可以探究學生的學習潛能,針對學生學習知識的模糊性和不準確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做出明智的選擇。就狐貍是聰明的還是狡猾的這一問題,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討論狐貍行為的目的、方法和結果,那么他們就不難形成這樣一種認識:狐貍利用虛假的方式獲取自己的利益,從而導致他人受騙,損害他人的利益。這種傷害他人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從而幫助學生區分對與錯,真正理解文本,準確感知文本的價值取向。
對文本難點的確定,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首先,我們應該對新的課程標準有一個透徹的了解,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小學語文學科教材和教學的性質特點、規律細則、重點難點,在備課時,要特別注意教學和訓練兩個基本內容的確定,要一個接一個地落實,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情感等方面;應當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原始知識和技能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態、學習方法和習慣。教師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做出預測,預見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困難和問題,以便量體裁衣、有的放矢。
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理想的風箏》,對即將從小學畢業的學生來說,很容易讀懂和理解劉翔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但為什么是理想的風箏?理想的風箏和劉先生有什么關系?針對這種情況分析,就可以確定教師在選擇教學導引點時的教學難點,以理解主題理想風箏的含義。
批判性閱讀是指讀者通過閱讀文章來澄清作者論點的邏輯缺陷,找出作者論點的邏輯缺陷,而不是迷信權威,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十分有利,同時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具體指導批判性閱讀。如果在批判性閱讀中學生有偏離時,教師應站在指導的立場上助推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的教學中,一些學生提出:彭德懷愛他的大黑騾,其他人也對自己的家畜充滿愛,為什么文中要重點描述彭德懷對大黑騾的深情,總司令的情緒是否高于其他士兵的情緒?既然彭德懷總司令決定犧牲這頭大黑騾子,為什么在文章最后把肉湯推開呢?最后,這位學生說:在紅軍最困難的時刻,每個人都為著信仰隨時準備犧牲,只要犧牲家畜能保住大家的生命,大家都會這樣做。彭德懷總司令的做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正常人的正常選擇。我不認為值得贊揚,因為無論誰都會這樣做。教師耐心地聽了他的講述,及時贊揚了他的思想和批判性精神。老師適時地指導學生:當我們讀到一篇課文時,不僅要理解課文的表面含義,而且還要思考課文與生活結合的深層意義,將課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常思常問,這種境界才是最高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在文本爭議、文本難點和文本批判中選擇教學導引點。如此這般,學生創新思維的學習方法可以形成,學生的主動和創造性就能夠發揮,就能幫助學生打開閱讀的大門,為學生指明閱讀的方向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