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新聯中學)
在當下語境中,學校教育自然無法繞開每個孩子背后的家庭對升學的需求,但更應指向無數孩子組成的國家、民族的長遠未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不是只會考試、不會學習的“答題機器”,更不是只會享受、不懂創造的“頹廢一代”。這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真做時代“人師”,勇擔“立人”使命,努力把青少年培育成擔使命、負責任、善學習、能幸福的時代新人。
錢理群先生曾警示我們,不能忙著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謀起私利來,世俗又老到;需要公益時,則淡漠又寡情……“三個和尚沒水喝”不只是個古老寓言,生活中也不乏現實版本。凡事只要降為私事則埋頭苦干,一旦成為公事則能讓就讓。這樣的悲摧,不僅發生在我們的學生身上,我們自身又何嘗少了這些陰影?怕事、自私的劣根性,使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那種“只要不殺到床上去,寧可閉著眼假寐”的無良之人。
故而,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公民意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應當率先垂范,積極成為一個對社會公眾利益富有義務和責任感的好公民,并引領我們的學生成為對國家富強有積極態度和堅毅行動的人。
當下大部分學生往往活在外界預設的精神牢籠內,他們無法得到身心的自由、和諧發展。于是,一旦脆弱無力的心靈突然遭遇不能承受之重,便往往做出異乎尋常的沖動之舉。究其原因,是我們沒能對孩子從小培養愿意為個人的決定及其后果承擔責任的態度,沒能在永無休止的學業競爭之余及時指明孩子更立體豐富的“自我實現”的健康路徑。
教育不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也是當下生活的本身。我們應重視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培養孩子對社會、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任的態度,引領他們以豁達隨和的人生哲學打通內心與外界相融的人生之路。
對智力發展的重視,是古今中外各國教育的共同特征。但智力發展不能等同于知識記憶,而應指向于學習力的可持續增長。倘若伴隨著12 年學業考試的終結,學生再也提不起學習的半點興趣,更搞不懂學習的真正要領,甚至以考后撕書來發泄對學習的怨恨,這樣的學校教育只能說是失敗的。高三學生升入大學后普遍厭學無為的現象,即是中學與大學主體功能倒掛的惡果,也是學生學習力缺失、求知欲凋零的明證。
學校不能僅僅淪為知識的分裝工廠,而應成為孕育青少年智慧的智力溫床,讓他們在知能并進的過程中,激發起探求未來的好奇心與持續學習的求知欲。這樣的智力培育,才能催生出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作家龍應臺在寫給兒子的《我為什么要求你讀書》一文中,告誡兒子安德烈讀書不是為了勝過父母或所謂出人頭地,而是為了將來能獲得工作的快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以快樂。我想追尋未來有意義、有尊嚴的工作,不也是我們需要向學生適時傳授的立人之道嗎?檢驗教育成敗的試驗田不是考卷而是社會,教育要為學生適應社會、幸福生活而積極準備。
然而,看看當下我們的孩子在填報志愿時的茫然無助,就知道目前我們關于人生理想的教育目標落實了幾成。那么多學生直到高中畢業都無法選擇一種適于自己技能和興趣的未來職業,更無法建構起自己達成內心幸福的堅定目標,自然就遑論去欣賞個體工作的社會價值,去共創社會群體的職業幸福了。
無論是杜威所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獲得圓滿生活的人”;還是懷特海所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孩子的自我發展之路”。二者異曲同工地指出:人的回歸,才是一切真正教育改革的起始條件與最終目的。讓我們全心投入到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立德樹人的偉大工程中來,與孩子們擁抱,共享“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負當下,無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