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順紅 (江蘇興化市中堡中心校)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教學資源的相對有限使得教學方式不夠豐富,再加上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學生的基礎能力相對偏弱,使得德育效果一直不夠理想,而體驗取向,恰恰能夠彌補這一部分的短板。
熏陶式也稱滲透式,是通過對環境的布置、氛圍的營造,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逐漸讓學生適應,意識上受到啟發,形式上學會模仿,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端午節”“中秋節”等我國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學校以每個班級為單位,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手工制作,布置帶有節日特色的裝飾物,營造一個濃厚的環境氛圍,全員參與。在節日前后,開展詩歌朗誦、主題征文、小品、話劇、編演小劇本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們針對自己喜歡的內容,選擇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參與,每個人至少參與一種。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時間來進行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并且談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想法。學生們一邊講解感受,一邊認識到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的責任,并且表態要勇于擔當。
我們日常對學生的培養,主要圍繞著學生的認知進行,通過長期連續性的體驗活動,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責任,也自覺擔當責任,激發責任擔當內驅力。
反思式是指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和體驗后的一種自身行為做法的思考,往往與取得的效果相聯系。在反思式的體驗取向培養中,一般會選擇主題實踐活動,針對主題,學生的表現不相同,體驗也不相同。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先引導真正體驗,再進行真實感受,將自己的想法表達,總結、反思行為做法,調適自身的行為意愿。
例如,“我是垃圾克星”主題環保實踐活動,結合當前的美麗鄉村建設。學校組織學生們圍繞著學校周圍的環境進行垃圾的清理和分類。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垃圾的清理和分類意識并不強,學生們在最初階段,只能簡單地進行垃圾的拾撿,在分類方面的經驗幾乎為零。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活動前,通過集體學習和相互討論,學生重新對垃圾清理有了認識,學生自己回家再查找一些資料,夯實理論基礎。活動過程中,學生一邊討論所撿垃圾的類型,一邊進行投擲。活動結束后,學生開始反思,總結自己的收獲和不足,并且紛紛表示以后要自覺保護環境,進行垃圾分類。
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適時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反思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體驗,進而更加明確自身的責任與擔當。
生成式體驗是指學生在進行大量的體驗活動后,對體驗有一個自然的生成過程,結果是自身的意識增強,承認客觀事實,理解做法,形成自身的正確觀念。生成式體驗需要學生進行較多的實踐體驗,才會達到“質的跨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加明確自身肩負的使命。
例如,“國際禁毒日”的宣傳活動,學生配合派出所民警在校園廣場上進行宣傳。宣傳前,學生先對宣傳的內容進行學習,包括三個方面的知識:毒品的定義和種類、毒品的危害、怎樣遠離毒品。在宣傳中,學生認識到自己對毒品宣傳的誤區,人們對毒品知識掌握得并不全面,對于毒品的危害沒有提高認識,這是當前毒品猖獗的思想空缺。通過這樣的一個生成式的認識,學生的想法隨著毒品的逐漸深入了解而發生改變,禁毒意識也自然形成。初中階段,很多社會實踐活動都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與,目的不僅是豐富知識,也在于使學生養成意識,培養自身的責任擔當素養。
生成式體驗對于學生的理性思維的形成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本身就是一種閱歷的豐富,隨著他們接觸得越多,對事物的本質認識更加清晰,對事物之間的發展規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法也有一定的掌握,當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自己進行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
基于體驗取向,農村初中德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體驗取向的最基本內容是學生的真實體驗感受,無論是引導還是啟發,都不能綁架學生的思想,應該解開學生的思想束縛,給予學生機會去自己體會、自己總結,分享的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認識,明確所要擔當的義務和責任,樹立自己的夢想,讓夢想與責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