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欽金 (山東海陽市鳳城街道中學)
10月22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田祖蔭介紹,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制定了《2019年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方案》,明確精簡督查,調整為5年一輪全覆蓋。(澎湃新聞)
近幾年,每到年中或年終,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門總會進行名目繁多的督導檢查。為了應對督查或取得理想的考評成績,學校有時不得不放下教學工作甚至暫停教學。同時,頻繁的督導檢查也滋長了弄虛作假的歪風。顯然,精簡督查,是為基層減負在精準發(fā)力。但是,常規(guī)督導檢查,作為一種工作手段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其規(guī)范、激勵和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對于實施督查的部門來說,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依據(jù)有關督查評估標準,對轄區(qū)有關學校的工作進行全面量化督導檢查或評估,通過嚴格梳理和認真總結,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可為未來的工作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參照依據(jù);對于被督查學校來說,是一次難得和有益的工作促進。誠摯、有益的“挑刺”是“良言”。督查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秉持“一分為二”原則,即在督查中既要看“花”,又要看“疤”;“花”要繼續(xù)發(fā)揚,“疤”應該引以為戒。
由此看來,督導檢查應該減,但常規(guī)檢查不能減。首先,督查部門實施“減負”,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全力壓縮督查的頻率,減少重復機械或不必要的檢查,其關鍵在于增強督查活動的針對性。只有增強針對性,才能減少盲目性,才能有效實現(xiàn)督查活動的“精”“準”目標。其次,被檢學校要將工作做在“平時”。一些學?;蚪處熤詤挓z查,甚至出現(xiàn)抵觸情緒,與其平日工作做得不到位有關。將督檢視為工作“重擔”,流于做“表面功夫”,對上級部門產生應付心理,自然也就失去了督檢工作本身的目的和意義。如果學校平日的“功”做到了,始終如一日,對檢查又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