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錫亮 (江蘇如東縣豐利鎮石屏小學)
小學是教育的起點,是初步培養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而國學經典作為我國優秀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要實現傳統美德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滲透,教師應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鼓勵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讓學生在學習國學知識的同時增強個人品質。通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學生能有效擴展自身的知識面,增強個人道德品質。在進行大量國學經典的閱讀后,學生能清晰地感受到蘊含在古詩文中的情感、精神,從而將國學經典的精髓掌握在心中。
例如:教材中的古詩文便是國學經典,教師在講述《詠柳》時,學生經過多次誦讀后,感受到詩人通過贊美柳樹,間接贊美春天,謳歌了春天的生機勃勃,表達詩人對春天的憧憬與熱愛。在講述《登鸛雀樓》時,學生能感受到詩人遠大的胸襟抱負,也間接襯托唐代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除此以外,國學經典學習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可安排學生大聲朗讀《三字經》《弟子規》等書籍。詠讀國學經典,學生能領會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有利于形成熱愛學習,努力學習的思想理念。
同時,教師為幫助學生閱讀國學經典,可在教室一角擺放一些經典名著供學生課余時間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情境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國學經典的教學手段,而美好的學習氛圍則是學好該課程的前提條件。通過情境教學,教師將生活中及經典名著中的故事模擬成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下去感受其中的情感,使得國學氛圍彌漫于課堂。學生的閱讀興趣日益增長,國學經典中的道德品質印于學生腦海中,有利于小學語文課堂的順利開展。并且,學生在精神品質的感染下,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則變得濃厚,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抒發能力都有所提升,對其將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例如:教師可自發性組織,在校園進行情境創設,營造國學經典氛圍。像在教室走廊及教室墻壁上進行裝飾,將一些經典的詩句、勉勵學生學習的話語粘貼在墻壁上,如《游子吟》《憫農》《石灰吟》等。對于教室的黑板報,教師可安排學生自由發揮,以國學經典為主題創造適合他們學習的課堂氛圍,并且這項任務也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在課堂講述的過程中,教師也可根據教學任務的需要,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一些故事融入教學,避免語文課堂枯燥乏味,有效維持課堂的學習氛圍。因此,通過情境教學創設,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國學經典,幫助他們全面發展思想理念。
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源生活,詩人在經歷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后,內心的情感便得以抒發,心靈則有了新的歸宿。小學語文所涉及的古詩、課文等,其大多與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可定期帶領學生在生活環境下學習知識,讓學生在相對自由的氛圍下感受生活,獲得對人生新的感受。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在生活的大環境下能被學生潛移默化地吸收,促進了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有效滲透。
例如:在講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詩人由于身在他鄉,多年來無法回鄉探望親人,一種思念、孤寂的情感顯露出來。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初步階段,對父母、對家庭過于依賴,但其將來進行深造會遠離家鄉,這樣的經歷、情感也會在學生身上顯現。而教師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國學經典的情感表達,可帶領他們去養老院拜訪老人。學生在與老人相處后,能夠切實感受到關懷的溫暖,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時間如梭,生活中的事物轉瞬即逝,學生會明白珍惜當下。優秀的傳統文化遠不止這些,而學生需要做的便是貼近生活,感受其中的色彩,從而在時間的推移下,將國學經典的思想良好地履行。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將其滲透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國學經典的價值。因此,教師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環境等方面著手,加強創新力度,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