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祥瑞園小學 王 飛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學生習作提出的要求。眾所周知,語文包含“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其中,“寫”,是“聽、說、讀”的綜合體現,可稱得上是“重中之重”。傳統科舉中,“一文定終身”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可見語文科目中,習作的地位有多重要。
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你會發現學生最“怵頭”的,就是寫作文了。每逢作文課,有些學生抓耳撓腮,提起筆來,“心中雖有千言,筆下竟無一物”;亦或硬湊字數,文不對題,敷衍了事。習作發下來,看著被老師批得“千瘡百孔”的習作,欲哭無淚,更提不起興趣來了。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作文水平非但不提高,反而會下降,這是很多語文老師亟需解決的、令人頭疼的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學生缺乏習作興趣,不想寫、不會寫,無話可寫,怎能提高習作水平呢?沒有“源頭活水”,哪來“渠清如許”?然而,如果能使學生增長見聞,培養其寫作文的興趣,使學生愿寫、樂寫、有話可寫,結果肯定事半功倍。我結合課程標準,“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表達需要入手,“厚積薄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生活潑好動,總喜歡把精彩的電視節目、身邊的趣聞妙事等分享給自己的小伙伴。一說起來,就會滔滔不絕。教師創造一個“說”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最想表達的內容說出來,“先說后記”,往往令人“喜出望外”。每當口語交際課或者早讀之前,我總是讓孩子們大膽地說、充分地說,不知不覺中積累了習作的素材。在充分練說的基礎上,選同學站起來說,說完后及時規范語言,省時高效。
說完之后,鼓勵孩子把說得精彩的內容記下來。那識字量少怎么辦?建議先用拼音,最后通過請教家長或查字典的方式完成,這樣既不打斷寫作的思路,又促進了識字教學,可謂“一舉兩得”。
新授課前,我喜歡創設一個輕松的氛圍,于是課前2~3分鐘的時間,固定為“課前演講”時間。每次1~2人,按座次輪流演講。演講的內容不限,從“天南海北”說到“宇宙爆炸”,從“陽春白雪”侃到“市井俗人”,為了打開思路,我們還曾運用魏書生老師用過的演講題目《站在月球上我想說》。這樣的演講徹底激發了孩子們的表達興趣,每次精心準備,孩子們鍛煉了“選材”能力;每次點評鍛煉了即興發言的能力;綜合比較提高了鑒賞能力。孩子們眼界寬了,思維活了,鑒賞能力提高了,習作水平水漲船高。
“文章不厭百回改。”好的文章,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單靠“評說”,技術含量畢竟不高。而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慢慢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作文水平才會有“質的飛躍”。“讀書會”、作文賞析課等各種形式,反過來提高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我與作家“同題作文”等活動,讓學生得到了反思提升的機會,大家的習作水平提升很快。
可以說,在參加工作十年以后的幾年里,我運用自己總結的這幾個“大招”,效果真的很不錯,學生作品常常在各類報刊雜志發表,學生作文興趣濃、整體水平高,本人也數次被評為“作文指導優秀教師”。但是,不可否認,孩子當中仍然有不太喜歡動筆的。聽得多了,眼界是提高了,但是怎樣才能讓“寫作”成為一種常態?怎樣由孩子們喜歡作文的“自發”狀態,變為“自覺”狀態呢?
我常常想: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寶貴、最短暫的一段時光。孩子們的童年不可復制,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又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如果把孩子們成長的過程記錄下來,把老師和家長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記錄下來,其過程亦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進而自我糾偏、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老師與家長的生命價值也得以體現,彼此得到成長,這將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
為了讓孩子們能在交往中達到互助學習的目的,我學習運用了“循環日記”的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下面簡單說一下我和我們“循環日記課題組”的一般操作流程:
1.根據班級人數確定日記本數量。班級人數除以5得到的數字即為日記本數量。日記本確定后,打印循環日記標志,包括年級、序列號,為循環做好準備,孩子們能從醒目的位置找到自己下一個要使用的本子。
2.確定日記人選。如果是自己帶的班,根據學生表現挑選出與循環日記本數量一樣多的優秀小組長,寫第一篇日記,給同學們帶好頭,起榜樣示范的作用。如果前期有家長會的鋪墊,可以囑咐這幾個孩子的家長根據孩子的日記寫出相應的家長心語,以鼓勵孩子、與孩子平等對話為主,架起家校溝通的有效通道。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尤其是剛開始的示范日記,特別重要。我在學生中間仔細衡量比較,選擇比較有語言天賦、思路清晰的學生寫第一篇,一炮打響,后面的學生再寫,就沒有畏難情緒了。
3.第二天孩子們上交日記后,老師在最短的時間內給每個孩子批閱出來,根據內容與孩子進行互動,寫下評語,圈劃出孩子的好詞好句以及錯別字。并及時在班內做出反饋,進行賞析,優秀日記可以當眾宣讀,當眾表揚鼓勵。因為“文字需要讀者”,讀者的認同,對于作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耀,也是作者進一步寫作的動力。
4.賞析結束后,下一個寫日記的機會讓同學們主動選擇,這就是所謂的“搶日記”,一步主動,步步主動。相信這些主動搶去的孩子能認真對待這難得的機會。以此類推,一直到周四。周五,只剩下最后一批沒搶上的孩子了。原則上,熟悉學生的情況下,讓那些寫作業稍微慢點的孩子選擇周五寫循環日記還是比較科學的。他們在周末寫,更有充足的時間。
5.周一上交周五的日記后,老師批閱結束馬上讓組長統計上周本小組得A+的數量,評選優秀小組。制定相應等級數,達到一定數量即為優勝小組,原則上,鼓勵大多數,給更多的孩子以信心。
評選結束,馬上進行第二周的循環,以前用1號本的使用2號本,使用2號本的用3號本,以此類推,7號本的同學使用1號本,這即為“推磨”式循環。如是循環,如果日記本為7個,則7周后,所有同學都有機會看到全班同學的日記。全班動起來,如此閱讀數量與質量的疊加,產生的效果是相當明顯的。
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在教室里互相傳閱循環日記的優秀習作,對著作文上“6A”的評價嘖嘖贊嘆,有好勝者更是表示,下次一定超越他;更有同學為老師的點評激動不已,思想與行為悄悄質變;還有,家長們參與班級工作的熱情更加高漲了……班級循環日記中的精妙習作頻頻出現,再結合“以評促寫”的課前點評,孩子的作文興趣以及作文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
“循環日記”有情有趣,有積累有升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校互動,孩子們學寫作文的狀態,真正由“自發”變為了“自覺”,并達到了“為生命留痕”的理想境界!正可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循環日記,正因“源頭活水滾滾來”呈現出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靚麗景色!
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