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 趙彩云
思辨能力是學生發展潛能的重要表現,是具備創新獨立人格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質,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學科教學的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為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條件以及豐富的空間,而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思辨能力培養,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與探索問題,發掘各種各樣的生活與社會現象,并對道德問題進行正確選擇和判斷,使得學生能夠深層次認識與理解自我、他人和社會,在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培養良好的道德品格。本文將著重就教師如何基于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進行探究。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極強的可塑性,面對各項事物有著求知欲和探索心,但是因為缺少豐富的生活經驗,對各項事物的認知往往不夠透徹,缺少必要的分辨力,極容易受到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階段,是從整體上提高學生思辨水平的有效契機。在這一階段抓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培養,將會從不同方面督促學生成長進步,主要表現為:
第一,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思辨涵蓋兩項內容,分別是思考與辨析,而思考是辨析的基礎,辨析是辨別思考后的反饋,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不可缺少的過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中,教師營造情境指導學生主動思辨,能夠讓學生不被表面情境迷惑,深入挖掘情境背后所蘊含的真相與內涵,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優良學習習慣。
第二,有助于增強學生自學意識。學習活動是極為復雜的思維實踐活動,而思辨為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當中增強對學生思辨力的培養,會讓學生學會分清善惡和好壞,也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細細辨別和認真篩選,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整體的學習能力。
第三,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品格。將思辨能力的培養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掌握豐富的思辨技巧和方法,提高思辨力,習得更多積極向上、有助于學生三觀建立的內容,培育學生優秀與完善的人格品質。
思辨能力是一項深層次的學習能力,要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并非是短時間內就可以達成的目標,教師需要設置長遠培育目標,制定出細致而又完善的培養計劃,與此同時還需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在遵守一定教育原則的情況之下,推進思辨能力的培養教學。
第一,趣味性原則。小學生年齡小,對于生動有趣的事物有著更強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只有所教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才能夠在思辨能力培養方面獲得良好效果。對此,教師要始終堅持趣味性原則,把握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考辨析,還要引入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思辨積極性。
第二,激勵性原則。小學生渴望表現自己和獲得他人的肯定,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要關注對學生的激勵和贊賞,肯定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思辨行為,并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學生的思辨行為,發展學生思辨能力。
第三,系統性原則。所謂系統性原則就是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將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系統性整合,將學習和復習進行有效結合,防止出現遺忘的情況,增加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系統性。
1.有效挖掘利用教材,培養思辨能力。教材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認知、引領學生把握正確學習方向的內容。教材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學的基礎,通過挖掘其中的教育內涵,能夠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根據這樣的特征,教師要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研究,挖掘其中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知識點,讓學生在思辨當中累積經驗和掌握技巧,在提高學生整體學習質量的同時,不斷補充思辨方法。
例如,在教學《認識我自己》時,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點評,接下來認真聆聽其他同學給予自己的評價,并將綜合性的評價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學生在點評自己和積極吸取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不斷進行分辨和思考的過程,學會從不同角度出發來分析和理解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對思辨方法的應用水平。
2.組織合作學習活動,培養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培養的過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需要學生透過表面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這就需要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延伸學生的思考空間,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主能力發展和合作精神培育方面到達更高的水平,助推思辨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合作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與思辨的空間,又可以在小組成員的互動和思維碰撞當中提高思辨的深刻性。教師在設計小組互動問題時要有一定的深度,著重鍛煉學生通過表面現象看本質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學《負責任的家庭小成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之內交流討論自己作為家庭當中的小成員能夠做哪些家務事,思考在參與家庭活動的過程中自己還有哪些的不足,督促學生完善自己,正確認識家庭和家庭責任。但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一些社會現象,比如老人在路上跌倒扶不扶、公交車上遇到小偷應該怎么做等等,讓學生在小組辨析過程當中,增強對社會熱點與社會現象的認知。
3.密切聯系生活經驗,培養思辨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很多的學習內容以及道理都來自生活。在實際教學中,生活和教學內容也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只有善于將所教內容和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夠讓學生的思考和理解深度得到發展,才能夠讓思辨能力的培養擁有更加堅實的根基。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生活當中選取材料來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激起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思考問題,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學《家人關愛我成長》時,本課的重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到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辛苦付出,引導學生學會體貼家人,孝敬長輩,培育學生家庭責任意識。對此,教師可以組織“我會干家務”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干家務的過程和感悟記錄下來,并和其他同學交流,讓學生在思辨當中深化道德認知,培育良好品德。
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和素質能力成長的奠基時期,也是學生思辨能力發展和養成的階段。教師要抓住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機,引導學生對事物和事件進行綜合性的推理判斷,提高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讓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帶來強大助力。由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無法一蹴而就,于是教師在教學指導當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并做好全面的規劃和任務的分解,不斷鞏固和完善學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