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岔河鎮岔北小學 吉亞琴
因父母外出工作無法親自監護的少年兒童被統稱為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等情況,培養農村留守兒童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兒童提高文化底蘊,特別是在學習英語知識時能夠建立自信心,使兒童能夠在留守的環境下更好地成長與學習,學會并成功地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對父母難免產生抵觸心理,認為自己被父母所拋棄。為此,應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為兒童講述父母在外打工的原因,使他們能夠明白父母出外打工的艱辛和不易,應珍惜現階段父母所給予的生活,并將思念父母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另外,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相比于其他同齡人多了一些劣勢,為此,教師需要善于發掘留守兒童身上的優點。留守兒童大多缺乏自信心,對許多英語知識不敢輕易嘗試。針對于此,教師可積極鼓勵其參與到學校各項活動中,讓兒童明確自身優點,增加其自信心,加強同學之間的語言交流,從而提高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兒童處于成長階段,不受父母監管較易沉迷于游戲,應積極調動兒童學習主動性,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樹立學習目標,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另外,應端正兒童學習目標,引導兒童制定學習計劃,以每天為單位規劃學習任務,有想法且有意識地執行學習方案,并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找到學習方法,提高自身能力。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監管,為保證兒童能夠養成學習習慣,應加強兒童對自身的認識,使其能夠形成自我監管,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的溝通,內心長期處于孤獨的狀態。同時,父母因外出打工對兒童疏于管教,導致其自律性較差,在學習英語知識時,無法形成良好且正確的學習習慣。為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建立溝通橋梁,教師應由情感著手,加強對留守兒童情感方面的關愛,觀察兒童心理變化,了解兒童不同階段的需求,盡可能地彌補兒童情感缺失的部分。另外,教師應深入到每個留守兒童家中,了解兒童現階段成長環境,加強與兒童的溝通與交流,與其建立除師生外的朋友關系,以不同的身份了解兒童心中所想,幫助其成為更為優秀的人。同時,留守兒童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環境下,為提高兒童自信心,使其能夠更為陽光地面對未來生活,學校內部應積極舉辦有關外語方面的集體活動,增加留守兒童的參與感,消除其內心產生的自卑感和孤獨感,使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來自學校、老師、同學的溫暖。
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若想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應從心理著手,了解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并加以疏導。例如在學習英語知識時,需要對兒童的行為習慣、性格特征及學習態度等進行記錄,并觀察兒童產生心理變化的因素,在兒童出現不正當行為時,積極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給予兒童人文關懷,使兒童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大多缺乏親情,教師可定期開展親情教育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兒童心理教育,針對班級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增加真情體驗項目,使兒童能夠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感受到親情,從而激發兒童內心情感,建立感恩意識。與此同時,親情主題活動能夠幫助兒童豐富情感積淀,使兒童能夠以感恩的心態生活。教師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其進行積極引導,使兒童能夠明白父母之恩,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在感受社會、學校教師關愛的同時,回報他人,用感恩的心消除內心的不安、躁動及恐懼。在成長過程中建立正確的人格,及時改正扭曲的思想,通過教育改變心理及行為上的偏差,從而健康成長,與同學共同進步。
留守兒童大多疏于管教,因此其英語學習習慣及求知態度難免出現偏差。為解決此問題,教師應積極對兒童進行督促,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英語學科學習習慣,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善管理工作,根據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制定教學方案,幫助兒童創建問題情境,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使留守兒童能夠在更為歡快的情境下學習。同時,教師應以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兒童學習興趣,激發兒童求知欲望,使其能夠養成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針對部分學習態度較為惡劣的留守兒童,教師應加強溝通,了解其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解決。幫助兒童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引導其端正學習態度,制定規范化訓練,使學生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思維獨立、妥善處理。與此同時,教師應培養留守兒童養成自學習慣。在留守兒童自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對其進行指導,兒童可在教師所指定的方向中找到學習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培養留守兒童自主思維能力,通過以往所建立的知識框架,嘗試新知識的練習,培養兒童自學能力,使兒童在面臨相似問題時,能夠以更為有效且實用的方式予以解決,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核心素養作為外來詞匯,在我國的教育改革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教師需要深入地認識學科素養對兒童成長的價值與作用。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作為特殊群體,關于學科素養這部分一直存在缺失的情況,特別是在英語這門學科中,學生尚未認識到英語學習對自身日后整體發展起到的作用。因此,需要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科素養進行全面構建,讓學生真切地認識到英語這門學科所具備的魅力,以此來實現對自身綜合素養的培育,讓其在日后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在傳統的小學英語學科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授,不能很好地從學生的精神層面以及內化氣質的培養上出發。為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并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英語知識,實現對農村留守兒童核心素養的培養。另外,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具體掌握水平,為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得到緩解,但兒童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長期缺乏父母關愛較易產生孤僻心理,甚至對陌生的人或事物產生抵觸情緒。為解決此問題,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從兒童的生活及學習著手,培養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兒童核心素養,使兒童能夠懷著感恩的心面對未來的生活。教師應積極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關注其內心變化,通過班級、校園等活動,培養兒童自信心,增加與留守兒童間的溝通,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