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中學 徐李華
高中數學教學中,習題課教學是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環節,能夠引導學生理解、應用和提高數學技能。大部分高中生在數學基本知識和解題能力方面有些不足,具體表現為在解題過程中感覺似曾相識,卻會做錯題。這就是無法有效提前信息所導致的結果,故提高習題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就是通過課堂教學夯實學生的基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解決問題、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故作為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明確問題的作用與意義,更要認識到提問的中心在于問題自身的精巧指出。在習題課堂上,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可以采用“六點法”進行提問,問疑點、問難點、問盲點、問起點、問重點,深化學生對“問”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發展。即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有啟發性。
例如,在教學“向量的數量積坐標表示”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就其中某一個重點提出問題:已知A(1,2),B(2,3),C(-2,5),△ABC是什么三角形?在問題的指導下,學生會進行思考并給出答案:該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但是在具體證明過程中存在一些學生運算錯誤的情況,這是對數量積公式相關知識掌握不牢固的一種表現。此時,教師不能過分苛責學生,而是需要通過引導和點撥,使學生認識到錯誤,并在教師或者其他學生的幫助下獲得正確的答案和證明。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還能使學生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維習慣。高中數學教師在提問時應該做到層層遞進,靈活多變,賦予提問實效性。
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這是必須要經歷的。作為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正視學生在習題中出現的錯誤,并貫徹生本理念,不斷地創新與探究出一套具有班級特色的糾錯策略,以實現高效習題課的目標。為了落實糾錯策略,提高習題課的教學質量,教師在日常習題課中通常會以糾錯試卷或學案展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糾錯試卷會在考試之前由教師提供,用于檢測學生對本階段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糾錯學案是在習題課之前由學生自己準備的,通過點評,引導學生實現習題課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教學“不等式”相關知識時,由于這一部分知識是高中階段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均值不等式的應用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很容易忽視不等式成立的條件。基于此,教師在習題課上給出例題,并采用自主糾錯策略,強化學生不等式成立條件的理解,使得學生扎實掌握解決不等式問題的技能,在此過程中促進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復習。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趨于成熟,在學習方面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思維的能力。因此,在習題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堂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講解空間與時間。學生通過自己的講解,能夠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歸納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還能深化數學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為了保證學生主講策略能夠取得良好效果,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能力特點,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數學問題,通過社交通訊工具發送給學生,學生在課下做充分的準備,為接下來的課堂講解奠定基礎。在正式習題課堂上,學生的講解能夠調動其他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形成良性的班級競爭,將課堂氣氛變得更加熱烈,從而提高數學習題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高中階段的函數問題一般表現在均值不等式、重要不等式以及連續使用均值不等式這三種方式上,無論是上述哪一個知識點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教師需要制訂某個主題,隨機挑選幾名學生做課堂講解,如此一來,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多了,學生的積極性更是高昂,有利于習題課的順利進行。
反思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反思與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的組合。就學生來說,需要回顧自己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從而認識到自己在解題思維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學生通過反思來挖掘自己潛在的思維力量,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養成善于反思的良好習慣,為日后學習數學知識奠定良好基礎。對教師來說,反思需要回顧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故在習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留出5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并以文字方式記錄在糾錯學案中,讓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進步,還能起到警醒學生的作用,促使學生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問題,利用社交通訊工具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相關知識,掌握解題的技巧和方法。
習題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實踐教學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取得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習題課教學的實效性成為當地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探究,最終形成一套具有班級特色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數學習題課教學的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