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顧 莉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兒童的雙手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只有經過親身的操作,兒童才能夠不斷增長自己的智慧。對于小學數學來說,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外,還應當廣泛開展操作性強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的參與和體驗來學習數學,從中悟出更有深度的內容,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應當利用操作練習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認識到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并且從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學習數學知識成為一種快樂的事,實現輕松學習、快樂學習。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夠完全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如果教師只采取單一的教學手段,學生很容易出現走神和開小差的現象,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多開展一些實踐操作活動,并且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這樣有助于提高活動的實際效果。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教師首先可以啟發學生列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形,并思考這些物體有哪些特征,接下來就組織學生進行畫圓的操作活動,并且引導學生學習畫圓的詳細方法,讓學生從中親身感受到圓的相關特征與性質。學生懷著極大的積極性投入到了這一過程中,他們將注意力充分集中到了圓的知識的學習上,體現出了良好的專注度,而教師也就能夠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其思維能力尚未發育成熟,他們的感性認識往往較為活躍,而理性認識則處于初始的形成階段中,而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又充滿著抽象性,這就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就要通過實際操作來幫助他們順利理解難點,克服因思維上的差異而產生的阻礙。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尋找用于操作的工具,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直觀認識,強化學習效果。例如,學習了《圓周長》這一章節之后,學生遇到了這樣一道題:1.已知一個圓的d為10厘米,另一個圓的r為1分米,分別求出這兩個圓的周長;2.用20分米的鐵絲繞半徑為4分米的半圓形物體一圈,可能實現嗎?3.現有一個直徑為10厘米的圓,和一個邊長為5厘米的等邊三角形,將它們組合成一個新物體,求這個新物體的周長。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三道題的難度逐步增加,第一道題通過公式便能夠輕松解決,而第二道題則需要找來20分米的鐵絲進行操作,而第三題就需要小木棒、量角器等工具進行測量,才能得出答案。
對于教師而言,小學數學的教學需要更多的引導和鼓勵,要在課堂上設置懸念和疑惑,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涌起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樣才能夠促使他們通過參與操作實踐來尋找答案,解除心中的疑問。當學生對教師心中的疑問提出各種各樣的猜測時,教師不應給出直接的判斷,而是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求真相,告訴學生不能依賴教師來解答,也不能輕易地妄下斷論,而是要通過自身的實踐摸索來探尋答案,這樣就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出自己的創造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大小》時,教師可以這樣誘導學生:“哪些原因決定了角的大小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師就趁機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探究,于是學生就找來兩個大小相等、邊的長短不等的角以及兩塊三角板,開展合作性的操作活動,有的學生最終得出了“兩條邊長越長,角越大;兩條邊長越短,角越小”的結論,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兩個角大小相等,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學生的探究能力就這樣得到了增強。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然而對于學生來說,創新意識并不是背背公式、做做題就能激發起來的,而是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來進行激發,這樣才能夠激活沉睡中的大腦,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這樣一來,學生也就能逐步地增強自己的創新意識,提高各項數學能力。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大腦中的各個區域都能得到廣泛調動,有效地增強了大腦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性,使學生的思考和分析活動變得更加頻繁,這樣才能萌生無窮的創造力。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有的學生并不理解“在余數的除法中,余數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于是教師分別發給每位學生7顆粉筆,要求學生將其3顆分為一份,通過這樣的操作練習,學生就會發現最終可以分為2份,還剩1顆粉筆,從而對“余數比除數小”這一概念有了準確到位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進行操作,了解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真正反映,并且自行歸納、分析和總結,從而使自己的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強。
綜上所述,動手操作是增強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秘訣。數學知識的習得需要學生不斷地動手實踐,在真實的學習背景下感知知識的含義,從而使自己對知識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參與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調動,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中,探究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