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一小學 吳婷婷
近兩年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正式進入課堂。通過分析已經與小學教師見面的四部語文教材可知,這些教材在課文收錄與單元分類上相較于傳統教材均有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在編者做出的諸多改變中,值得一提的是知識點的集中程度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2015年的教材中,識字篇章以分散在不同單元的獨立形態出現,而今卻被集中收錄在同一個單元供學生品讀。那么,該如何通過讀促進識字教學呢?
1.“和韻腳”誦讀。韻文認字是一種新的識字方法。教師在利用該篇章形式授課時可避免學生在吟誦時的逐字記憶,而是借鑒古今韻文識字的經驗,遵循“教師在意教,幼兒無意記”的原則,采取整體感知、理解記憶的方法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筆畫結構,以及內涵意義的印象。這在一方面加快了學生的記憶速度,還有效避免了短時記憶帶來迅速遺忘的尷尬。教師在識字小韻文的講授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其字里行間表達的中心思想來記憶,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消化吸收韻文作者企圖表達的精髓思想。對于許多識字小韻文來說,作者為了賦予文章字句更加打動人心的音韻美、節奏美和聲調美,往往在句末漢字采取押韻手法,教師應當深刻意識到“和韻腳”為學生記誦帶來的便利,才能充分將作者這種對于文字別出心裁的設計作用發揮到極致。
如在小學二年級上冊《樹之歌》課文中,教師可以采取班級分組教學方法,在第一組洪亮誦讀“楊樹高,榕樹壯”時,另一組配合吟誦出“壯”。緊接著,前組吟誦出“楓樹葉兒像手掌”,后者再誦讀“像手掌”,接下來的教學步驟以此類推。此法不僅有效為語文課堂增設了趣味性、靈活性、生動性,完美契合了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特征,令具有活潑貪玩天性的他們注意力更集中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還充分將小韻文的韻律美、聲調美展現在學生眼前,這種反反復復吟誦的方式無疑能加深學生發聲肌肉對核心字詞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將學生集體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致,引導他們發現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樂趣。
2.答問式誦讀。在大多數學生的認知范疇內,課文誦讀任務往往就是通過反反復復地獨聲朗讀,結合其中經典字句的理解與教師的課堂講解來達到成誦的目的。然而,隨著當今時代對于課堂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團隊不斷研發出了新型的教學法和學習法,使教育手段與教學模式多樣化,完善性得到了保證。當然,在學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同樣也可采取問答式誦讀這一具有新穎性的方法。該法為韻文教學課堂效果帶來的好處是妙不可言的,一方面,問答式誦讀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出來具體的情境背景,充分調動學生在背誦過程發動腦筋,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無論問答式誦讀采取的是師生間的互動模式,還是同學之間的互動模式,都能使學生充分體察到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要性,這無疑也是對他們思想道德水平的一次提高機會。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課文《動物兒歌》時,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大概內容后,采取問答式誦讀方式來組織課堂活動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發問:“蜻蜓半空干什么?”學生回答:“蜻蜓半空展翅飛。”教師再次發問:“蜻蜓哪里干什么?”學生回答:“蜻蜓半空展翅飛。”教師繼續發問:“什么半空展翅飛?”學生回答:“蜻蜓半空展翅飛。”之后的教學步驟以此類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令學生在對于關鍵語句反反復復地作答過程中加深記憶,避免迅速遺忘的狀況,還能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令學生體察到韻文學習不再是傳統刻板乏味的模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有效提高了他們的文學積淀和語文知識儲備。
1.斟字品讀法。在語文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對于課文意境的欣賞品鑒,并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境構建手法以及通過該意境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小韻文的學習來說亦是如此,由于韻文篇章具有較為濃厚的民族氣息和傳統國風,其會運用大量精練傳神的字詞來營造特定的意境,因此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小韻文的這一特色來引導學生進行酌字品讀。一方面,斟字品讀法在使學生反反復復品味單獨漢字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語感,鍛煉了他們精準用字、遣詞造句的能力,這無疑附帶著提升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針對部分學生常懷著敷衍了事的心態在課文誦讀時偷工減料、囫圇吞棗的現象,斟字品讀法有效為他們創造精心賞玩文章精準獨到之處的機會,同時為他們的心靈洗去浮躁貪玩的塵土,令他們深深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及語言藝術著迷,從而為之后的教學工作創設便利條件。
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田家四季歌》中,有一句精練傳神的關鍵句“桑葉兒正肥”,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其中運用精準的字,這時思維敏捷的學生便會發現是“肥”字。接著,教師可以問他們:“‘肥’字好在哪里,用別的字代替可以嗎?”在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后,教師可以用圖片呈現的方式示出農家庭院蒼翠欲滴的桑樹葉,學生便會通過親眼所見體會到用“肥”字來形容桑葉外形狀態的精準與傳神。
2.想象品讀法。無論對于哪一門科目的學習過程來說,教師都十分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因為想象能力能夠喚起學生腦海中虛擬場面的構建技能,激發他們對于課文意境身臨其境的切身體察感,還因為想象力也有助于數學、自然與科學等的學習。首先,在講授一篇小韻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熱身與導入環節給學生們補充相應的歷史知識和文化背景,必要時也可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生平概況,這有助于學生將自身帶入久遠的歷史情境中,達到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目的,有利于喚起學生與課文的情感共鳴,方便他們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和文章主旨。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豐富想象的同時也要杜絕學生思維開小差的現象,針對該方面的解決方案有教師布置給學生若干思考題,令學生帶著問題去構思聯想。
例如,在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課文《春夏秋冬》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池草綠,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教師可以明確教誨學生這些詞語的意境美就在于,“紅”“綠”鮮明色調的對比與搭配,以及“池草”“山花”這類靜物與“魚”“鳥”這類動物的動靜結合之美,此外,“出”“入”這對表達動作的反義詞體現出了萬物在四季中充沛的盎然生機。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來繪出文章描述的景致,在想象品讀法的幫助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3.補白品讀法。古典小韻文具有言簡意賅,詞句精練等特點,其篇幅往往短小精悍,作者擅長于意境的創設和構造,留給讀者較大的想象余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是學生還是讀者,在閱讀古典韻文時,都會結合自身的真實經歷與切身感想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基于此,教師可在課堂中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供他們進行補白品讀。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應在學生補白品讀過程中給予適當引導,指引學生圍繞特定的主題與關鍵點進行補白思考,盡量避免學生朝著錯誤的方向仔細思考。在該環節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立即記錄下來在當堂課的所思所想,以便后續的復習與修改工作。
例如,在《田家四季歌》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文章是這樣描述秋季農事的:“秋季里,稻上場,谷像黃金粒粒香。身體雖辛苦,心里喜洋洋。”簡短幾行文字定能帶給學生們內容各異的遐想余地和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這是因為學生在讀該類文章時,會不由自主地給字里行間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在課堂中,教師尤其需要鼓勵兒時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將他們補白品讀的內容分享出來,因為對于這類有切身感受的學生群體來說,他們的情感共鳴往往更加深厚,內心體驗也定是更加豐富的,教師需要令整個班集體從他們身上學到最真實的東西。
總之,對于小學語文學科來說,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學會最基本的表達藝術和修辭手法,還要將具有中國風格的識字小韻文講授給他們,以使他們“讀”出漢語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