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高新區青萍小學 徐仁軍
閱讀預測具體指學生在閱讀文本時依據有關提示信息,結合自身所學知識以及生活閱歷對課文內容進行猜想,隨后在閱讀時搜索有效信息以證明自己猜想的正確性,進而最終完成對課文理解的任務。簡而言之,閱讀預測便是具有較強推斷能力的讀者對作者寫作想法的推測。
題目和封面都屬于開頭的范疇,文章的題目通常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核心觀點,也能夠揭示出文章的主題。另外,封面的內容也和文章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其能夠集中讀者的注意力。因此以題目和封面作為切入點是最為有效的閱讀預測方法,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具體內容進行猜想,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就借助了該課文的題目引導學生進行預測,該課文的題目使得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思考,學生的頭腦中可能會產生很多問號:胡蘿卜先生長胡子的作用是什么?胡蘿卜先生長胡子的原因是什么?這名長胡子的胡蘿卜先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在考慮這些問題過后,學生便會一邊閱讀課文一邊驗證自身的閱讀預測,其閱讀積極性也會有所增強。某些圖書的封面也有引導學生預測閱讀的作用,如《恐龍的溫馨故事繪本》的封面便是不同種類的小恐龍形象,其中《你看起來很好吃》繪本的封面是一只張開大口露出牙齒的恐龍。此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對其預測,書名中的“你”是誰呢?“你”最終被恐龍吃了嗎?隨后,教師繼續組織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這些問題。在學生閱讀其他書籍時也可以以封面預測書中的內容,以這種預測激發起學生對閱讀的欲望。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隨文批注是實效性較強的閱讀輔助,做批注能夠使教師明確教學中的重難點,還可以使學生根據批注的內容對文章內容做出一定的預測,在批注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邊讀課文邊推測故事的內容以及發展方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了解編者的目的,還要與文章、作者展開具有一定內涵的對話,把隨文批注的形式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只有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才能夠使學生在閱讀接下來的情節時將故事的發展和結尾開展對比,才能夠開拓閱讀教學的深度。下面為該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流程。
(1)組織學生閱讀并思考句子中問號的具體內涵。(2)為學生布置小組討論任務:課文中的小朋友是根據什么這樣猜測老屋的呢?
(1)閱讀至第三段后暫停,提問學生使學生進一步思考:老屋是否能夠應允他的請求,大家談一談自己的想法。(2)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批注的部分。(3)讓學生仔細觀察文章插圖并考慮批注認為老屋答應的原因,及其具體根據。(4)在讀到第六段之后停下,提問學生,使學生進一步思考課文所發展的方向是否和你所推測的相符合。(5)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老屋會倒下嗎?你的理由是什么?
(1)組織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進行預測,并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想法,根據之前所學習的批注方法,自己完成接下來的批注。(2)利用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展示批注的格式,即“我讀到……猜到……”。讓學生根據標準的格式作批注,然后再讓每名學生與其他同學交流批注內容,進而提升預測閱讀的效率。
該文本中的旁批共有七個,這些旁批不但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還體現出了文章中心主旨所在,使學生熟悉了正確的閱讀預測技巧。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但要和編者對話,還要準確地掌握編者的設計目的,除此以外還要使用旁批作為促進學生閱讀預測的有效工具,進而使學生產生一定的閱讀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以扶至放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鞏固閱讀預測的相關知識,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文的理解難度較低,篇幅也很短,課文與課文之間的主題也有可能會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在對比相似文章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會被激活,其頭腦中也會逐漸構架起相應的知識或者內容結構,有利于其閱讀效率的提高。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會叫的狗》和《我家的小狗》這兩篇文章的主題類似,都以“狗”為寫作對象。教師便可以利用這兩篇具有共性的文章組織學生開展對比閱讀練習,讓學生自主對兩篇文章分別做閱讀預測。如可以讓學生對《不會叫的狗》預測這只狗不會叫的原因,課文中必然會解釋這只狗不會叫的原因,這背后可能會是一個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故事。然而學生在預測《我家的狗》時,其預測方面則比較多,例如文中狗的外貌特征、從某件事中體現狗的性格特點等等。學生在對比這兩篇文章的過程中便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兩篇文章寫作方法以及其意圖突出的不同點,而學生在對比中也能學習到越來越多的寫作技巧,學生也有可能將這些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
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對有相似主題的文章展開對比預測,還可以對比相同作者的不同文章。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中的《繁星》一文時,學生在學習過后深刻地感悟到冰心對于新生事物的珍惜以及對母愛的謳歌。此時,該教師繼續組織學生閱讀冰心的《小桔燈》《寄小讀者》,使學生以對比預測的方法尋找出冰心其他作品與《繁星》的區別。
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比不同國家作者的寫作特點,日本的安房直子和中國的湯湯都是著名的女性童話作家,然而其寫作風格卻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比相同國家中不同性別的作家的寫作風格,例如,同為中國童話作家的女性作家湯湯和男性作家的曹文軒在寫作思路上卻風格迥異。
在閱讀預測時,必然會有某些學生的預測和原文有出入。一位教師在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某名學生這樣預測故事的情節:“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被別人不停地弄斷,長胡子最后變短了。”該預測顯然和實際的故事發展不符,因此在這名學生預測過后,班級同學都哄堂大笑起來。此時,教師則和藹地對該學生說:“大家的笑并不是嘲笑你,這是因為你的想法獨一無二,別的同學都沒有猜到,所以說你很棒,你可以立足于大家所不能想到的角度。”在聽到教師的贊許過后,這名學生重拾了自信心,繼續精神飽滿地投入了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重點引導學生以多元化的方式展開預測,不以簡單的對錯作為評價的標準,使學生對預測產生了強烈的積極性,感受到閱讀預測的樂趣所在。然而確保學生預測的積極性,則不是讓學生以錯誤的思維預測,筆者在教學中也會讓學生將課文內容和預測相對比,進而更正自己的看法。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識字能力以及語言邏輯能力都會得到一定的訓練。教師務必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為學生在閱讀課程中滲透大量的閱讀預測技巧,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進而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熱情,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閱讀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