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呂亭鎮新店中心小學 王太平
分層教學方式,通常所指的是教師依據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情況,比如學生的知識累計、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上存在的差異,把學生劃分成為幾個層次:優、中、差,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現實情況出發,制定對應合理的教學目標,使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播教學內容。這樣的方式可以應用于所有的學科中,特別是重視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學科。分層教學方式是動態的,其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分層教學理念當中,制定教學目標是極為關鍵的,其會由于學生具體能力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可是要盡量適用于單一層次中的所有學生。實際進行教學目標制定的時候,要先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層次,根據學生個體的興趣喜好、心智條件、認知與理解能力以及具體的學習情況進行變化調整。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個層次學生的共性特征,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也要盡量符合當前層次中的所有學生。對于那些接受能力較強、基礎知識較好的學生來講,教師要對應地提升題目的困難程度,這樣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知識基礎較為薄弱、教授能力偏差的學生,教師要對應地降低教學目標,更重視基礎知識的講授與鞏固。
分層教學方式就是針對層次不同的學生制定不一樣的教學內容,也就是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符合層次中學生的現實情況,規避由于教學內容太過分散,造成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感覺自己聽不懂,也會規避由于教學內容太過簡單,使知識基礎較強的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對那些學習能力較強并且基礎知識優良的學生,教師要拓展教材中的知識點內容,增加難度,使學生能夠會舉一反三,要著重為基礎差的學生講解基礎知識。
針對層次中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掌握等都較好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引導,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使用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內容去解決現實問題,這樣才能實現對相關知識內容的融會貫通。而基礎知識、學習能力都較差的學生,教師要著重為其講解教材知識,重視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內容的把握,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內容的把握與應用。
提問是實際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基于實際教學中的提問,可以讓教師更為了解學生的知識理解、吸收程度,也讓學生更加明晰知識點內容中的重難點。教師的提問活動一定要明確目標,也就是問題內容要針對層次不同的學生,也可使用階梯形式的提問,讓問題能夠層層深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在為學生講解《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階梯式的問題:
困難生:四邊形ABCD在什么情況下是平行四邊形、矩形?
中等生:在什么情況下其為菱形?矩形ABCD在什么情況下是正方形?
優等生:平行四邊形ABCD在什么情況下是正方形?四邊形呢?
基于上面的幾個問題,能讓學生更明確什么是四邊形、矩形、正方形、菱形與平行四邊形間的關系。
課后練習就是對已經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鞏固,其是實際教學中的關鍵環節。課后習題練習與考試題的困難程度都是循序漸進的,一般可以劃分為基本題型、提升題型與拓展題型,其能夠適合每個層次學生的知識累積與學習能力。對于困難生而言,要從基礎題型展開,要求學生一定要會做,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對于中等學生,要基于基礎題型的把握,實現提升題,這樣中等學生才會更有成就感;而優等生則要著手于提升題型,對基礎知識進行鞏固,爭取能夠將拓展題型解答出來,這樣優等生不會產生自滿情緒,也不會覺得太簡單的題型沒有學習的動力。
實際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的認可與鼓勵是極為關鍵的,對層次不同的學生要使用不同形式的激勵方式。針對困難生,教師一定要給予及時有效的鼓勵:非常棒,回答得非常好,學習并不是難事,看,你已經掌握了!這樣能強化學生參與學習的信息,學生也會更加勇敢地回答問題,長此以往,困難生也能獲得數學知識學習的樂趣。針對中等學生,教師可對其提出稍高的要求,基于其正確回答進行肯定,并鼓勵學生深入思索:還有其他方式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樣能夠拓展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動力。而針對優等生,教師一定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標準:對于這個問題,能否聯系現實生活為大家列舉一個例子?這樣不但能夠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基于分層教學理念的巧妙應用,讓不同層次中的學生都能獲得提升與發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時期,教師一定要合理使用分層教學方式,發揮出其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并且要對小學數學課程實際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切實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帶動學生個體綜合能力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