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團結小學 李建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且在“總目標”中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具體而明確的量化規定。其中小學一至六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 150萬字,而五、六年級的閱讀量不少于 100萬字。由此,研究者進行了客觀的調查和分析,目的在于真實而具體地掌握學生課外閱讀的有關情況,了解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態度、閱讀習慣、閱讀內容、閱讀方式方法等,以便為當地小學課外閱讀的有效實施提出針對性的意見與措施。
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深入當地小學某一自然班,對班級全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訪談法:與學生、教師交流談話,話題涉及課外閱讀的目的、內容、方法以及作用等。
由于受“功利主義”等思想的侵蝕,大部分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已流于形式,其往往不能夠理解課外閱讀的真正含義,視課外閱讀為可有可無的娛樂活動,沒有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愛好讀書的學生只達到全班的三分之一,且多是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進行閱讀,每天能保證一小時閱讀的學生僅占20%,常態化的閱讀時間不能保證。同時學生閱讀的書目往往為學校教材、作文書以及相關輔導資料,部分學生也無法進行有效閱讀,有50%的學生閱讀后記憶內容或留存的信息較少,閱讀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通過調查分析,作為六年級學生還存在10人左右喜歡閱讀卡通類書籍,閱讀中外名著者僅占8%,作文書和相關教輔資料成為大多數學生閱讀的重點內容,而學生們感興趣的書籍卻往往無法進行經常性的閱讀,如學生們較為喜愛的科幻類、冒險類的相關書籍,閱讀內容變得較為單一。
通過調查研究,部分學生無法達到有質量的閱讀水平,其往往對于閱讀的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不同的書籍具備不同的閱讀方法,部分學生在閱讀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往往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跳躍式的閱讀,無視書籍內容的上下銜接,閱讀過程也較為淺層化,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通常閱讀結束后只對主要內容有一定記憶,對于書本中好句好詞也沒有積累意識,因此,閱讀效果不明顯,閱讀質量需要提高。
從學生的家庭環境來看,學生們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家庭缺少一定的讀書氛圍,父母們往往忙于農活,農閑時選擇外出打工,沒有基本的讀書習慣和氛圍,這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對于課外閱讀的興趣與態度,同時由于經常性無人監管,致使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一部分家長的盲目指導,也讓一部分學生的閱讀成為一種負擔。由于家長文化程度的局限性,客觀上不能明確閱讀哪類書籍對學生有益,盲目購買一些他們所認為的“好書”,也不能了解正確合理的閱讀方式,使得對于學生的閱讀指導束手無策,往往只會指責學生。這些做法下,反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意閱讀。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對于學生閱讀的指導工作尤為重要。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日常教學工作,往往忽略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學生自覺閱讀的要求不夠嚴格。在調查中,只有10%左右的學生有自覺閱讀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閱讀的興趣就無從談起。
有質量的閱讀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樣本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的成績往往不理想,主要歸因于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統一偏低,對于文字描述性的問題或需要加以主觀分析的問題,常常無從答起,書寫作文時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這些現象都表明了學生的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和理解能力較差。
激發小學生持久的閱讀興趣,是引導學生不斷深入閱讀、提高閱讀質量的必要前提。在家庭中,家長要注重以身作則,時常將自己作為一名“讀書人”,多閱讀、多積累,將閱讀的良好習慣引入家庭教育之中,也可以定期舉辦家庭讀書會、讀書心得分享會等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主動去閱讀書籍、去分享閱讀收獲,讓興趣逐漸成為孩子閱讀的源動力。在學校中,注意把閱讀活動引向深入,充分利用不同年級組織的多種平臺,舉辦故事大王演講賽、讀書分享會、古詩詞大賽等形式各樣的活動,班級內部可以自行組織“口語交際、讀書朗誦、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鞏固學生的讀書習慣。
讀書首先需要選好書,多種多樣的書籍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但幫助學生合理擇書仍是家長和教師需要共同注意的問題。由于小學生的年紀小,身心尚處于發展階段,對于書籍的選擇需要嚴格慎重,科學、勵志、充滿知識的書籍對于小學生而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同時根據學生的喜好,還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冒險類、科幻類的書籍,對于一些摻雜不良思想或不適合小學階段閱讀的書籍一定要予以拒絕。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閱讀方法的指導也是教師的必修課。首先,科學的閱讀從基本的坐姿、看姿做起,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標準規范的坐姿與看姿,對不良的閱讀姿勢進行科學化矯正。其次,閱讀的書籍要科學,教師要重視課外閱讀書籍的選擇,多讓學生精讀積極向上、勵志成才、增長知識的書籍,重視在閱讀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格,摒棄低級庸俗的書籍。最后,指導學生科學讀書最主要的是科學的讀書方法,教師要求學生需要帶有目的性去閱讀書籍,在閱讀中不斷解決自己的疑惑,對于閱讀中發現的好詞好句要及時批注、理解和品味,以達到對書本的細致解讀,主要總結為“看、讀、問、背、習”。而根據不同類型的書籍可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如歷史人物類的書籍適合概括式的閱讀,學生嘗試自己總結人物的特征,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還需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保證足夠量閱讀,平時布置一定量的課外閱讀,并做好檢查。
課外閱讀也需要以課程化的方式來進行真正落實,用課程的形式表達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由此,不僅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的積極宣傳,目的是端正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認識,學校教師還應積極落實舉措,通過練習鞏固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任務的閱讀,借助午讀課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逐步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和質量。在閱讀氛圍已基本形成的學校,必須堅持貫徹閱讀課程,保證課外閱讀的持續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