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石中心小學 郭瑞芬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將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引導小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關于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研究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方式,并且融合國內教育事業發展中提出的多樣性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以期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有效性,使教師改革的生活化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水平。
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教材中也有明顯的體現,隨著教材版本的不斷更新,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也愈加吻合新的教學理念,教材中的素材與生活、小學生認知特點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教材的編纂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且教材篇幅有限,因此課本上的趣味性元素并不足以支持教師完成生活化的教學。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中的趣味素材,引導學生基于這些素材,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的分析研究,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鍛煉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的《認識人民幣》章節,這一章節的內容是引導學生對人民幣產生一定的認知,并且引導學生將這種認知與生活相結合,即鍛煉學生購買物品時的計算能力。教材中展示了一些人民幣的圖片,如“面值為一分的紙幣”“面值為一角的紙幣”,教材中的圖示較小,學生在生活中也較少接觸紙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不同版本的紙幣,如“兩元紙幣”“土豪金百元紙幣”等,并且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人民幣的高清大圖。教師可以將不同的紙幣放在一起對比,引導學生尋找這些紙幣或者硬幣之間的不同,通過這個過程引導學生將人民幣上的數字與價值建立起聯系,以便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生活購物計算。隨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快速完成教材中的部分習題,引導學生將人民幣的認知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游戲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既是小學生放松心情、娛樂自身的方式,也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知識,在課堂上開展合適的數學游戲。通過課堂上數學游戲的開展,教師不僅能夠緩解教學過程中嚴肅壓抑的氛圍,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還能夠通過游戲的數學元素,鍛煉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游戲中得到成長。而有趣的數學游戲不僅能夠影響課堂教學,甚至可能讓學生在課后游戲時想到教師在課堂上組織的游戲,然后自行組織團體進行玩鬧,再一次鞏固游戲中的數學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一些經典的小游戲融入數學元素,然后搬進課堂中。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測量》章節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猜一猜”的游戲。在游戲開始時,教師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每個小組輪流指定一件教室中的小物件,要求教師和其他小組的學生“猜”這個物件的“長、寬或高”。如,教師可以首先結合教材目標,制定第一件猜測的事物為數學課本的寬,要求學生在不使用尺子測量的情況下猜測課本的寬度。當所有小組都猜了之后,教師再讓學生使用尺子測量,以測量結果評選出最接近答案的小組。然后,教師要求小組內部使用兩分鐘時間進行一次“猜測游戲”,并且評出獲勝者。最后,教師組織這些獲勝者在一分鐘內進行一次“猜測游戲”,找出班級的獲勝者。通過三個層次的游戲,教師可以在學生之間埋下競爭的因素,增大學生在課后進行“猜測”游戲的可能性,讓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增加對長度單位的實際感知與測量能力。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教師結合學生認知特性創設生活情景進行生活化教學,鍛煉學生數學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產生足夠的認知,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數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些數學問題,鍛煉與提升學生的數學實踐解題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關于乘除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實際情況為學生設置相應的生活化題目。假設學校正好在近期組織師生開展秋游活動,那么教師便可以結合“秋游”這一主題,為學生設置題目。如,學校組織的秋游目的地是××主題樂園,教師票價為98元,學生的票價是88元,如果團購超過了50人(不包含50人),那么便可以享受團購價85元(無論身份)。本年級共有240個學生,15個教師,那么怎樣買票才能花費最少的錢?在這道題目中,需要學生仔細閱讀題目,從中找出關鍵點,然后分別運用乘法和除法,計算出最便宜的票價。在教學時,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無法直接口算得到最優化的解題思路。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并通過討論破解謎題,提升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實踐運用能力。
在目前的小學教學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點,小學數學學科也是如此。并且,在數學課程中,實踐教學也是教師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重要途徑。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以新課標中“綜合與實踐”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并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和自身的動手實踐對教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上冊的《周長》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教學的前一天,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要求小學生從家中帶一根確定長度的線(或繩子等物品),用于第二天的實踐活動。在教學時,教師首先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然后組織引導學生使用繩子對身邊的事物進行纏繞,然后利用直尺對這些繩子纏繞的長度進行測量。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身的探索下,學生對“周長”有了一定的認知,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周長的看法,教師再結合學生所嘗試的事物對“周長”進行總結。通過以生活事物為基礎開展的實踐活動,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對數學知識進行了足夠的思考和體驗,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與生活事物是緊密相關的。為提高小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當將教學生活化,將生活事物、生活情景、生活案例等內容融合進教學中。通過生活化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建立起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