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向陽辦事處夏渡小學 汪曉梅
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認為,“讀書”是語文課上的事,與數學關系不大。有的老師在教學中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卻忽視了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大部分學生因為不會讀題,結果明明會解決的問題也會出錯,帶來不必要的遺憾。有一次,我聽了一節數學課,老師在講解完新知識點之后,留時間讓學生做課堂練習,老師看到一個學生遲遲未動筆,就上前詢問,學生說:“剛剛我沒有聽明白,想把書看一遍再做。”老師不禁詫異:“怎么沒聽明白?再看一遍書能看得懂?”這位老師在有意無意滲透著學生應該對老師有依賴感,同時,學生的問題也顯現出來了:學習過程中沒有發展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愿讀轉變到會讀,最后上升到樂讀的自主學習習慣,是需要我們每一位小學教師在教學中認真思考并努力實踐的。
在知識形成的初始階段,把知識進行有層次、系統的區分和管理,防止概念之間、規律之間、計算方法之間的相互混淆,從而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為以后靈活應用和創新打下扎實的基礎。例如教學“分數與除法的聯系和區別”時可以通過畫表格比較,通過梳理并填寫表格,學生對分數和除法的意義、區別、聯系就進一步理解了,而且能正確區分并靈活運用。
學生做一做、畫一畫、寫一寫是數學學習必備的能力。低年級可以把題目畫成簡單的圖形或者文字,在中高年級要讓學生學會邊讀題邊畫線段圖、幾何圖或簡單列出條件、問題以幫助解題。例如“畫一個直角”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自學,看一遍書上畫圖的步驟,要求學生對角的畫法能初步感知,再讓學生按書上的步驟任意畫一個角,再試畫一個直角,比一比自己畫的和書上畫的有什么不同,對在試畫時出現的問題還可以提出來大家解決,最后我再簡明扼要地抓住重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畫角,也學會了如何看書學畫法,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組織學生讀讀議議,讓學生在相互交流閱讀中發現問題,相互協作以解決問題,提高認識,積極創新,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開展思考討論。例如“雞兔同籠”的教學,教學時,學生通過合作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規律,再讓學生交流,得出多種解決的方法。鼓勵學生將眾多的方法優化,其中最簡單的就是讓所有的兔子全體起立,這樣就假設全是雞,再用總頭數乘每只雞的腳數2,得到的結果一定是假如全是雞的腳數,這時啟發學生發現:求出腳的總數和題目中的腳的總數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制造矛盾后,學生會發現每只兔子因為站立而少了2只腳,那么腳的總數之差里有多少個2就有多少只兔子,最終問題會迎刃而解,同時也增強了孩子們解決這類問題的興趣和信心。
數學語言簡練、敘述簡約而不簡單。學貴有疑,指導閱讀時,設疑要有趣味性、層次性和開放性,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植樹問題的教學,要抓住一一對應的思想將問題簡單化,先讓學生做手指張開和并攏的游戲,引入間隔和間隔數,感知手指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通過課件找找生活中的間隔,從而提煉出植樹問題,啟發學生明白植樹是有要求的,有哪些要求呢?孩子們會認真閱讀數學書并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有兩端都栽的,有只栽一端的,還有兩端都不栽的。接下來通過猜想驗證,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水到渠成。
數學語言嚴謹,甚至是惜字如金。例如解決將錯就錯的問題,明知道這件事是錯誤的,還得繼續做下去。這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題目讀通、讀懂、讀明白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有題目如下:小馬虎在減法計算時,錯把減數23當成32了,求出的得數是41,那么正確的差應該是多少呢?學生開始接觸到這類題目的時候幾乎都蒙了,覺得很奇怪?。哼@么嚴謹的數學,題目中怎么會有錯誤呢?在學生思考思維發生碰撞后,可啟發學生發現,題中的32是一個錯誤的減數,差41自然也是錯誤的了。此時再引導學生“將錯就錯”,用錯誤的減數加錯誤的差=正確的被減數,即:32+41=73,這個73就是原來的被減數,再用正確的被減數-正確的減數=正確的差,即:73-23=50,這個50也就是我們要求的答案。當然,別忘了鼓勵學生,還可以有其他方法來解決嗎?最后引導學生另辟蹊徑解決這類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練就“火眼金睛”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時要善于讀題,要咬文嚼字,關鍵時候,老師還得及時激勵引導,指點迷津,讓孩子們在恍然大悟后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切實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