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三堡鎮周莊小學 蔡秀娟
有人這樣比喻“數學是冰冷的美麗”。數學抽象復雜又乏味,令學生感到枯燥與冰冷,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盡人意。怎樣讓數學課生動、直觀,且富于形象性、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麗,感受到數學的精彩,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動起來,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新課堂,注重精致課堂的打造,讓數學課堂不再沉悶、數學教學不再低效。
數學教學中,多數教師采用講授概念、定義、定理、練習的方法,使枯燥的知識更乏味。如果教師通過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聯系,明白知識是怎樣得來的,讓學生經歷數學的探究過程,不僅有助于課堂的激活,也促使學生積極互動。
如“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教學中,教師改變將這個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做法,而是設計活動,讓學生自主探討、合作交流,得出這個結論。如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或通過特殊三角形(手中的三角板)的三個內角和的計算,或者通過測量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并求和,或者將三個角剪下來,通過拼接等方式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這些探究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明確“理”的緣由,也通過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營建了和諧、互動的氛圍。
再如對于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等的教學,教師更應把這個運算律的推導過程讓學生明確,實現“探理”的目的,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對于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教師可以先給出一個例子:班級女生20人,男生25人,這個班級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提出后,讓學生自主思考,并列出算式,學生列出:20+25=45(人)。之后,教師繼續設問:還可以列出怎樣的算式?學生列出“25+20=45(人)”后,讓學生比較“20+25=45”和“25+20=45”,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教師再讓學生自己舉類似的例子進行計算,比如18+17和17+18、124+235與235+124……計算后,再讓學生觀察每一組算式有什么特點?從計算的結果看,你發現什么規律?你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算式嗎?這樣教學,學生很容易得出“甲數+乙數=乙數+甲數”的結論,教師再稍微點撥,上升到運算律的高度,這樣,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構建者、知識的發現者,課堂不再因教師的灌輸而沉悶,學生也不再因被灌輸而沉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情境的創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求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孩子們感興趣的情境,提出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既激發興趣,也借助于生活情境理解和解決問題,提升學好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激活數學課堂。
情境創設的方法很多,如故事法就是有效的方法。根據孩子們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教師可以將數學問題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故事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如低年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給出問題:一天,貓爸爸、貓媽媽和小貓一家三口到河邊釣魚,不一會兒,貓媽釣到了14條魚,貓爸爸釣到了18條,可是小貓不開心了,只釣到了7條,小貓一家一共釣到了多少條魚?貓媽媽比小貓多釣幾條?小貓比貓爸爸少釣幾條?顯然,這個問題的提出融入了故事性,更容易吸引孩子們的興趣,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
生活化的情境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元、角、分的認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呈現兒童拿10個一角的硬幣去學習用品專賣店買一元錢一個的筆記本,一個個硬幣數給收銀員的情境,這個情境讓學生直觀感知“10角=1元”的換算,然后教師再提出相關的問題,如買不同價格的學習用品,如何付錢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
新型的教學觀、現代的教學論都強調“教”和“學”的單一模式的轉變,倡導師生、生生多元互動,倡導共同發展,倡導學習方式的活動化、多元化,倡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只有多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課堂才具有生命力,課堂才生動有效。
傳統課堂上,教師對于知識采用灌輸的方式,學生被動、機械存儲和訓練,因而學生的學習不夠主動,興趣不夠濃厚。而將知識的主動權、構建權交給學生,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有了無限的探索和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玩中學”就是改變學習方式的主要方式。“做中學”既滿足孩子們好動的心理,也滿足他們學習的需求。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對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師改變“保姆式”的教學方式,而是以問題“你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想辦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來引領學生探究學習。孩子們通過把一個平行形四邊形平均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等的方法,發現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這樣的探討活動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課堂氛圍濃厚,也提高學習能力。
有人說“數學是指尖上的思維”,同時,“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因此,數學教學中,巧妙設計各種“做”和“玩”為主的活動,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此時的“玩”和“做”對孩子們而言也是最有趣、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如讓學生通過捏橡皮泥的活動,促使孩子們在“玩”中發現,如將圓柱形的橡皮泥捏成底面不變的圓錐,根據操作發現高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孩子們在操作中,對知識理解更深刻,也收獲學習的成功和喜悅,發展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學習的需要,積極探索新方法、尋找新路徑,營建愉悅課堂氛圍,讓數學更具親和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積極、踴躍,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課堂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