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實驗小學 黎其元
要提高數學教學效果,關鍵是使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成為興趣盎然、生機勃勃的教學模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如何做到以趣促學,提升數學能力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三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需要靈活恰當地選用情景藝術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力求形象、通俗、有趣且貼近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一節課創設良好的開端。
一個好的導語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心理和知識能力的雙重準備。喜歡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對低年級學生創編一些卡通故事,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教師可以創設故事情景:《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羊村村長出了這樣一道題:“11-9=?”聰明的喜羊羊很快就說出了得數,誰想知道喜羊羊用了什么方法得出的?你也想學會這樣的本事嗎?學生躍躍欲試,產生了學習數學的迫切感,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對于中高年級同樣適用,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課,可以別開生面地進行一次師生“搶答”競賽,由學生任意列舉一些數,大家來判斷能否被3整除,看誰答得又快又正確,結果每次都是教師取勝,好奇心迫使學生想知道其中的奧妙: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這樣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問題意識去探索知識規律,自然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學習數學的欲望之火已點燃,又如何持續燃燒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就必須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發好奇心和求知欲,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喜歡活動和動手,他們渴望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得到充分表現,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發展,學生動腦動手的活動過程,既是他們活動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也是對知識進行探索、理解、應用和發展的過程。如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時,可以結合童話故事情節創設情境:“動物王國小黑熊過生日,在生日聚會中,小猴子吃了5個桃子,大猴子吃的比小猴子多4個,大猴子吃了多少個?”先讓學生用教具動手擺一擺、比一比,再動腦想一想:“大猴子和小猴子吃的同樣多的數是多少個?”最后自由組合學習小組討論,列出算式,得出結果,從中體會自主合作學習教學的樂趣。
學習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實踐活動。因此,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并將創新付諸實踐。如在教學“元、角、分”一課時,鞏固練習時出這樣一題:“丁丁的媽媽買了4千克魚,每千克9元,買了5千克西紅柿,每千克2.4元,一共用去多少錢?”教師同時說明“丁丁的媽媽想請同學們幫忙算算”,經這么一說,各位同學不但樂于學習,而且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親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尤其是這種表現受到老師的夸獎,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不少數學問題,學生不易揣摩,如果能用上象征性的比喻,學生就會對此產生興趣。如教學乘法應用題:同學們排隊,每行9人,排了6行,一共有多少人?學生雖然對乘法的意義已有新了解,但不少學生經??吹健耙还病本陀眉臃▉碛嬎?。我就用一個比喻來引導:“一個人加一朵花,是等于2個人還是2朵花?”學生搖頭,我就接著說:“是啊,這應該是個妖怪,那你們為什么把9人加6行呢?”他們在笑聲中恍然大悟了,也就加深了不同單位不能相加減這一道理的理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何樂而不為呢?
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之中。數學課本通常注重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而忽略了趣味性,我們應根據兒童特點活化、趣化教材內容,在教學中適當創設一些趣味性活動,如數學迷宮、數字接龍、送信游戲、找朋友、連連看游戲、當小醫生等,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趣味活動要力求靈活多樣、富有情趣,使小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下活動,在情緒高漲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學生獲得新知,并不是學習的終結,學會應用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之中,使學生的思維由課堂進入社會的大空間,拓寬認識面,讓學生用數學思維方法去審視、去分析、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學習了表面積計算后,計算自己所住房間的墻面有多大,讓學生自行設計和制作洗衣機、彩電、電冰箱等家電的包裝箱模型,從中領悟創新設計的魅力和數學美。又如學習了“利息”后,讓學生計算自己的存款能得到多少利息;學習了求平均數后,引導學生去社會調查一些平均數情況,如某種商品的平均價格、人們的平均的收入等。體驗我們所學習的是“有價值的數學”,通過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不但使學生理解了所學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促使學生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