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匯龍小學 張 柳
核心素養的落地,需要在課堂上得到實現,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就顯得十分重要。課堂教學行為受兩個因素制約:一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設計,也才有什么樣的教學思路;二是教師的教學實施,而這往往與具體的知識教學、方法教學相關。在小學數學教學視野下,筆者以為核心素養的落地要關注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
核心素養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教師理解核心素養又必須基于自己的經驗,盡管這個過程中會學習新的理論,但經驗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作用,于是核心素養與經驗之間就會形成一個新與舊的“對立”關系,這里最容易發生的現象就是“新瓶裝舊酒”,又或者說核心概念會變成一個“筐”,顯然,這都是不科學的理解,也因此從宏觀角度建立對核心素養及其培育的科學理解非常必要。那么,怎樣的理解才稱之為宏觀、科學的理解呢?筆者的觀點有二:
目前理解核心素養,需要關注這樣幾個關鍵詞: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理解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目前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尚未公布,但其精神實質與高學段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應當一脈相承)則要注意這樣幾個關鍵詞: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理解這些關鍵詞的時候,可以從經驗的角度去理解,比如說理解邏輯推理這一關鍵能力,就應當看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從最簡單的數與形的學習開始,到較為復雜的數與形,再到其中的一些運算規律等等,每一個舊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都用到邏輯推理(當然也有數學直觀)。站在關鍵能力的視角去看邏輯推理的培養,就應當將邏輯推理當作教學的一條主線(新理解),而不是將其視作數學知識建構的附庸(舊理解)。
一個新的理念的學習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生搬硬套,譬如上面提到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估計不少人會認為,我讓學生去解一個數學題就是邏輯培養的過程,因而也就是核心素養培育的過程。這樣的理解明顯就是生搬硬套,更為科學合理的理解應當是:在解一道數學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如何展開?在思維展開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是邏輯推理能力培養的契機?尋找到這個契機并科學實施,才是邏輯推理能力培養的過程。
有了宏觀、科學的理解,還需要微觀、有效的培育策略作為支撐。有研究表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更有人研究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整體觀念,讓教學內容可以前后呼應;其次,在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進行動手交流;再者,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豐富自己的人文思想;最后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情境,這樣才能夠把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將這些觀點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數學知識的整體認識,為學生創設一個有效的學習情境,然后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并接受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就可以有效培育核心素養。
以“周長”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筆者創設了一個簡單的情境:讓學生觀察黑板、黑板上方的圓形掛鐘、教師用的三角板,然后讓學生在大腦中想象這些物體表面的“一周”。學生通過想象構建想象表象完畢之后,再選擇幾個學生到前面用動作來描述周長(預設的學生行為是用手沿著各個物體的邊摸一圈),然后教師通過評價讓學生形成統一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想表示物體表面一周的長度,那可以用一個什么詞?
通過以上教學,大多數學生會想到周長這個詞,于是周長的概念也就出來了。在這個概念誕生的過程中,有基于學生生活素材創設的情境,有學生通過視覺進行的感知,有學生通過觸覺進行的體驗。通過感知與體驗,學生對周長的表象一步步變得清晰,而問題的提出會讓學生用生活語言去描述自己的發現,教師之后再通過引導,讓學生用數學語言來描述這種發現,于是生活語言就變成了數學語言。這樣的一個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在筆者看來就是一個核心素養得到培育的過程。
一個幾乎可以肯定的觀點是:核心素養作為一個新的概念,要想被像筆者這樣的普通教師接受并理解,一定需要通過宏觀理解去確認方向,以確保自己的理解是沒有方向性錯誤的,其后才是具體的實施策略的研究。
很重要的一點是,核心素養作為一個宏觀的、內容豐富的教育教學理念,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領悟一定需要通過實踐來進行,沒有實踐的支撐,教師就會覺得核心素養這個概念比較空洞,沒有可操作性,甚至會認為沒什么用,而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會發現核心素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以及相關專家對核心素養的解讀是具有意義的。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讓核心素養落地,必須要堅持宏觀與微觀同步進行,尤其是要堅持宏觀視角下的微觀努力,這是筆者的一點淺顯見解,還希望得到專家同行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