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漣水縣唐集中心小學 李玉平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第一源泉。任何知識的獲得都不能脫離實踐,數學學習更是如此。《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把實踐活動與綜合運用作為四大內容中的結構支撐,可以說,實踐活動是數學課堂教學之源泉,學習數學必須依賴于實踐活動。本文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實踐活動這一問題作初步探討。
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本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接觸現實社會,緊密聯系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學習與生活的實際,從而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也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數學意識的有利條件。
如在教學五年級循環小數時,讓學生數星期、日期、月份、季節、出現不斷重復的效果,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環的含義,將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樹葉、剪刀、蝴蝶等實物的形狀,引導他們從中發現許多物體的形狀是軸對稱圖形……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培養他們參與學習和自覺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關注對學生數學探索能力的培養,認為數學學習不只是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和熟練過程,更應該成為學生探索和思考的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創設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機會,努力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讓他們自己發現獲取和鞏固知識。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然后出示幾個不易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面積的圖形,問:你能算出它們的面積嗎?你們想探索出它的計算方法嗎?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再發給每個學生如圖所示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猜一猜陰影部分的面積大概是多少。在這一問題的情境推動下,學生直觀地感受出三角形面積相當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時鼓勵學生通過剪一剪、比一比,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三角形,發現、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關系,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想。接著問:如果只拿出其中一個三角形,你能想辦法求出它的面積嗎?通過學生小組合作,邊操作,邊觀察、探究,發現兩個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三角形的底、高及面積存在相應關系,從而由平等四邊形面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這樣的設計過程真正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自己發現獲取知識的能力。
創造學認為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不存在于現成的認識成果中,而活躍在形成結論的探索過程中,只有積極的探究活動才能釋放創造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要把所有孩子都當成小科學家看待。”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開發創造性實踐活動,借助孩子們愛動手、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這些天性,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實踐活動中學會學習,進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如教學“拼出美麗的圖畫”實踐活動時可作如下設計:“折一折,施展你的創造力”——在一張正方形紙片上折出更多的正方形來;在正方形紙片上折出其他圖形來;在一張圓形紙上折出兩個、四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畫一畫,體現你的觀察力。”——讓學生拿出長方形、正方形實物,通過觀察、發現,沿物體的四周描畫出不同的圖形;“剪一剪,展示你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通過合作,拼出美麗的圖案。這樣的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的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圖形的認識,學生在動手嘗試中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大膽思考、勇于創新的能力,進而激發了創造的潛能。
新課程標準強調:“面對實際問題時,要讓學生主動嘗試著以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挖掘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有聯系的因素,讓學生做一做、量一量、驗一驗、用一用,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性技能及創新精神。如: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開展量一量、算一算實踐活動。讓學生量出書本、課桌、教室、操場的有關數據,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在教室內鋪上各種不同規格的地磚分別要多少塊?既展示了在同一生活中應用多種數學知識,也展示了在不同的生活實際中同一知識運用的不同側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應用的技能技巧。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既是數學教育的需要,也是當前教育改革極力提倡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數學教學還是只提供思維的體操,而不聯系生活實踐,毫無疑問是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我們應該把“實踐活動”作為數學教學的一個操作平臺,為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為造就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