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尹新權 羅鈿
(蘭州工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熱點問題,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各高校繼續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盡快解決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需求與現實高校高質量多樣化人才培養短缺的矛盾[1],從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9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應用型本科高校可將《華盛頓協議》的核心內容滲透到創新創業教育之中,不斷探索和推動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特別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現有專業理論課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實習實踐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深度整合,構建一個多層次、多元化、跨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創業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教育的國家。1947年哈佛商學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開設了創新企業管理課程。目前美國的創業教育體系已經涵蓋了從小學、中學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許多高校如哈佛大學、賓州大學等還設有創業類本科和研究生專業,同時還能培養從事創業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博士生[2]。1982年,英國為了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設立了“大學生創業”項目,意味著英國創新創業教育的開端。德國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最早開展創業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和鍛煉職業學校經濟類專業畢業生的實踐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韓國等國也紛紛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大力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計劃,積極轉變觀念,培養未來創新型拔尖人才[2]。從國外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情況來看,主要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通過對學生個人素質的評估、訓練與開發,培養創新創業方面的能力,以增強創新創業的自信心,并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十二五”期間,我國實施了卓越工程師等教育培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切實推動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但總體上看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效果還不盡如意,可以說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方面尚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一是1989年-1999年,各高校主要體現在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重要性、課程設置以及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二是2000年-2009年,一些高校紛紛開始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技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三是2010年至今,各高校創新創業競賽進入了常態化、制度化,并對創新創業作了深入研究,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整體的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并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取得了積極效果。
從目前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方法單一,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僅靠《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導論》等幾門課程的若干章節灌輸創新創業意識和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創新創業氛圍還不濃,沒有形成大眾化的創新創業氛圍。目前,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主要是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和“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為導向,不可避免的將大多數學生阻擋在外,只有少數教師指導少數學生參與,難以形成全員參與的濃厚創新創業氛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契合度不夠,創新創業實踐指導體系不夠完備。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資金缺乏,創新創業平臺缺乏,實踐指導及咨詢服務不到位等,這些困難勢必阻擋學生的創新創業愿望,打擊學生的創新創業信心。
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就是凸出以“應用”為中樞,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專業課教學是開展創新創業的基礎和前提,創新創業課是專業課教學的深化和引領。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創新創業教育是無源之水;沒有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高校全體教師、各職能處室應不斷創新教育思想和觀念,突破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雙創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體系、創業指導教師等方面進行改革,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補齊雙創人才培養的短板;堅持問題導向,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豐富雙創課程體系、創新教法、強化雙創師資,推進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密切配合,培養高校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增強雙創能力[3]。
為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狀,拓寬學生的數理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增加工程實際方面的訓練,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增加實踐環節的比重,要構建專業教育、素質教育、實踐教育、國際教育、文化教育“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其中,專業教育是基礎,各類各專業課程要協同培養、同向同行;根據創新創業需要,開設各類專業輔修課,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獲得感和興趣度。素質教育是補充,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低年級注重開展大學生創意比賽,啟發學生創新思維;高年級注重參與創新創業科研訓練項目,引導學生把創新創業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項目[3]。以實踐教育為依托,建立實習實踐基地,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偉大實踐中磨練意志、錘煉品質,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國際教育是拓展,通過與國外一些大學聯合培養方式,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水平,加速其雙創的成長進程。文化教育是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掘和樹立創新創業的優秀典范。
當前,創業創新教育改革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新時代高校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教師思維觀念、思維意識、授課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斷地實踐檢驗和改進。針對目前應用型高校專業教師創新能力不高的現狀,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相結合教師隊伍。首先,創業創新教育培養的是具備獨立人格、開放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要具備相應的素質,做到思想開放、視野開闊、思維包容,在工作上勇于開拓創新、積極進取[4]。其次,改進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積累實踐經驗。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學習與培訓機會,通過培訓、進修、訪學、研討、講座等多種方式,學習一些創新創業方面的理論知識,千方百計增加教師的知識儲備。而且學校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鼓勵和支持教師到企業學習鍛煉和兼職,為教師提供到企業學習的機會,通過“實崗掛職”的方式提高教師的創新實踐與指導能力[2]。或者學校招聘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工程科技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充實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為學生講授一些實踐課程,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班主任是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一環,在了解本班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對學生灌輸創新創業的理念,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班主任陪伴學生走完大學全程,便于制定長期培養計劃;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可提高創新創業覆蓋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具體來說,班主任按階段制定培養目標:一年級,適應期、萌芽期,進行創新創業基礎教育,深植創新創業意識和知識;二年級: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確立創新創業目標;三年級:開展實施創新創業計劃;四年級及畢業后三年內:總結并分享創新創業經驗。在組織形式上,班主任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建立不同的創新創業小組。每個小組以專業特色為背景,開展專業相關軟件學習和硬件實物制作,以此為依托進行創新創業實踐。
在教學模式構筑上,以“創意、創新、創業、創造”能力培養為核心,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重組應用型課程體系,重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法和評價體系。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翻轉課堂、慕課、小微課程建設,摒棄“滿堂灌”等傳統教法,形成變“教”為“導”的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認知、實踐和創新的主體[5]。而且要深度挖掘專業知識教學與創新創業的結合點、共鳴點,要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科學探索、創新文化、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地探討和思考,激發學生的發散式思維,力爭把枯燥乏味的專業知識點變為新穎有趣的創新點。[4-6]課程設計和實驗設計等方面,鼓勵學生自主選題、自主設計的創新性實驗,按照“模仿—改進—突破—完善”的路徑,指導學生獨立創意、獨立完成[4]。更加體現出個性化和創新性。改進考試方式,注重過程考核、能力考核,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班級為單位的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踐,雖然擴大了創新創業教育覆蓋范圍,但沒有突破專業限制、年級限制,不利于長效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構建以興趣為導向的創新創業學生社團,能夠將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創業者組織起來,用規范化的組織管理制度,開展課外創新創業宣傳,組織創新創業交流會及競賽活動,營造創新創業的濃郁氛圍。
“課外師生工作室”制的培養方式契合了精英人才培養所必須的制度環境,擺脫了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束縛,更為個性化、開放化[7]。鼓勵工作室的學生進行探索性、合作性、創新性的創新教育與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工作室區別于其他教學型組織,在管理模式上嘗試多年級混搭,套用“傳、幫、帶”的工作方式,在工作室指導老師的督導下,申請各類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參加各類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發表學術論文、科研成果轉化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和能力,注重學生個性、自信心、組織協調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從共性化培養到個性化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兼做創新創業導師,在日常管理中滲透灌輸創新創業理念;以“課外師生工作室”模式搭建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充分發揮“傳、幫、帶”的優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創建多元化的創新創業社團,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靈感,用規范化的組織管理制度,開展課外創新創業宣傳,組織創新創業交流會及競賽活動,促進創新創業氛圍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