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四筆’”作文教學實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欒 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上一節作文課,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探討記敘文的謀篇布局,一起讀課題——
生(齊):美妙的“四筆”。
師:什么叫“美妙的‘四筆’”呢?老師暫時不說,咱們先讀讀講義上的文章《詠雪》。預備,起——
(屏顯:“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生齊讀)
師:聲音洪亮,讀得流暢,很好。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也是同學們上初一即將學到的課文。文言文啊,和現代漢語有點不一樣。朗讀時,除了要把句與句之間的停頓讀清楚,還要注意句內的停頓。比如第一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有人物、時間、事件,把這句讀清楚,應該讀成——
生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師:“內集”是什么意思?
生1:家庭內部聚會。
師:對,就是家庭聚會。我們再讀一遍。
(生齊讀)
師:那最后四個字怎么讀?
生2:公/大笑/樂。
師:你真聰明!知道在人物后面做一個停頓。“公/大笑/樂”,我們一起讀一下。
生(齊):公/大笑/樂。
師:如果停一次的話,停在哪里比較好?
生3:我覺得應該停在“公”后面,因為公是人物。
師:“公/大笑樂”,人物和事件很清晰。還可以停在那里?
生4:我認為可以停在“大笑”后面,因為樂是表現情感的。他大笑之后,情感的變化就是開心。
師:哦,大笑,多么快樂啊!同學們讀讀看。
生(齊):公大笑/樂。
師:味道不一樣,是不是?我們用兩種方
式朗讀一下。“公/大笑樂”,讀清人物和事件。生(齊):公/大笑樂。
師:“公大笑/樂”,“樂”字上揚,拖長,表現“公”愉悅的心情。
生(齊):公大笑/樂——
師:非常好。我們把文章連起來讀一遍,注意句內的停頓。
(生齊讀)
師: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自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
(生自讀自講)
師: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
生1: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談論文章的意義。不一會兒,大雪忽然急了起來。謝安饒有興致地說:“此番白雪像什么?”兄長胡兒也就是謝朗說:“大體可以和在空中撒鹽相比。”而謝安的侄女謝道韞則說:“不如說它就像春天的柳絮乘風而起。”聽了這番話,謝安開心地笑了。
師:謝謝你。我覺得有一句講得特別優美,“不如說它就像春天的柳絮乘風而起”,很有意境。但是,有個地方,你把輩分關系搞錯了。“胡兒”是“兄長”?
生1:哦,是“兄子”,謝太傅的侄子。
師:對,是侄子。那么,兄女應該是他的——
生1:侄女。
師:好,有沒有同學再來說一下?
生2:謝太傅在一個寒冷的雪天把他的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孩子們講論文章的意義。不久雪下大了,太傅高興地問:“白雪在天空中紛紛揚揚飛舞,像什么?”他兄長的兒子謝朗說:“把鹽撒到空中大概可以相比。”他兄長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說是柳絮乘風而起。”謝安高興地大笑。
師:兩位同學講述時都注意到了“兒女”這個詞的意思,和我們現在說的兒女意思一樣嗎?
生3: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說的兒女就是兒子女兒,但在文中包括侄兒侄女,也就是他的小輩們。
師:對,所以大家學習文言文時,要注意詞語古今意思的變化。好,看看老師寫的。
(屏顯:“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孩子們談詩論文。不一會兒,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兒子胡兒說:‘把鹽撒在空中大體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
師:這個故事選自南朝劉義慶撰寫的一本書,叫《世說新語》。書里有很多這樣有趣的故事。據說,有人想把這些關于孩子們的智慧的故事拍成一系列短片,讓更多的人了解。同學們想想,如果你是大導演,讓你來執導《詠雪》這一集的故事,你的第一個鏡頭會是什么?
生1:我會把第一個鏡頭拍成在一個寒冷的日子里,雪下得紛紛揚揚。
師:第一個鏡頭是雪景,告訴觀眾這是一個美妙的雪天的故事。
生2:我的第一個鏡頭也是一個雪天,天氣有些陰沉。謝太傅房子的屋檐都結冰了,吊著冰凌,但房屋里有大大小小的影子,是幾個人圍在一起。
師:屋外大雪紛飛,屋內卻溫暖如春,對比的手法,非常好。
生3:我的第一個鏡頭先是雪景,然后鏡頭由遠拉近,定格在一座房子上。房頂上有積雪,房門口站著太傅謝安。天氣漸漸陰沉,謝太傅帶著小輩看雪。
師:她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由遠及近的鏡頭,很巧妙。有沒有給近景,或者直接就給特寫的?
生4:我的鏡頭首先是一些人圍在一張大圓桌旁邊。圓桌中間有一個洞,洞里放著一個暖爐,暖爐散發的光把人的臉照得紅紅的。接著我把鏡頭轉向窗戶,窗外是大雪紛飛。
師:古色古香,溫暖溫馨。
生5:我想將鏡頭放在謝安身上。
師:想給他什么特寫?
生5:他帶著子侄站在屋檐下面,欣賞漫天飛舞的大雪。然后謝安摸了摸胡須,微微一笑,想順勢考考他的孩子們。
師:多聰明啊,從書本轉向自然。
生6:我想屋里應該熱熱鬧鬧的,大家都很快樂,未受到屋外大雪的影響。大家高興地吟誦一些美妙的詩句。
師:真好。我們來回顧一下剛才同學們描述的畫面:有屋外的大雪,有屋內的暖爐,有即興出題的謝太傅,有欣賞雪景的孩子們,都非常有創意。按照講故事的慣例,大家接著會問什么呀?
(生七嘴八舌說“然后呢”)
師: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給演員講戲”。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這部分。
(屏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師:下面,四位同學一組演繹這個場景。一位同學執導,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公、胡兒和謝道韞。明白了嗎?
生(齊):明白了。
師:好,開始準備。
(生自由準備,上臺表演)
[第一組]
導演:屋外大雪紛紛,可是謝安和他的孩子們卻詩興盎然。
謝安:“哎呀,快看啊,雪越下越大了。你們看這個白雪像什么呢?”胡兒:“我覺得如果撒鹽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擬吧。”謝道韞:“不如說柳絮漫天飛舞更加貼切。”謝安:“兩位都講得很不錯。”
(全班笑,鼓掌)
師(詢問其中一名學生):請問導演是怎么給你們講戲的?
生1:先給我們講了一下背景,然后安排角色。我們根據他講的來演。
師:嗯,分工合作,理解準確。謝謝第一組同學。我們再請一組上來表演。
[第二組]
導演:大雪紛飛,屋外格外寒冷,屋內卻其樂融融。謝安和他的侄子侄女一起講論文義。
謝安(凝視窗外,摸摸胡子,微微一笑):“嗯,大雪紛紛何所似?”胡兒(迫不及待地):“哈,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慢條斯理地):“哦,未若柳絮因風起。”大家(笑)。
師:這侄兒侄女和叔叔多像啊,叔叔“嗯”,侄子“哈”,侄女“哦”。我想問一下導演,你為什么加這些語氣詞?
生2:這樣比較貼近角色。
師:貼近角色。你理解的謝太傅是個怎樣的形象?
生2:我覺得他是一個比較沉穩、有學問的人。
師:沉穩有學問。那謝道韞“哦”是要表現什么?
生2:謝道韞是個女孩嘛,性格應該比較溫婉。
師:她是思考一下再回答,對吧?這組同學對人物性格還做了一些分析,不錯。我們最后再請一組同學表演。
[第三組]
導演:雪花飄飛,地上已經積了厚厚一層雪,太傅和侄兒侄女正在房屋內討論詩文。
三個人物對話:“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好!好!”屋子里充滿了快樂的笑聲。
師:同學們從他們的表演中看到了怎樣的公、怎樣的胡兒和道韞?
生3:“公”很穩重,胡兒活潑可愛。
師:胡兒活潑,道韞呢?
生3:謝道韞溫柔而且有點害羞。
師:溫柔又害羞,淑女的形象。我想每個同學心里都有自己理解的公、胡兒和道韞。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一邊讀一邊頭腦中浮現他們的形象。
(生齊讀)
師: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剛才都表現得特別棒。你們看,多么智慧的導演,他們知道在給演員講戲的時候要給人物添加旁白、動作、語言、神態。這些外在表現其實就是他們的內心活動。演員們的領悟力也特別強,能夠把自己理解的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就好像這些人物鮮活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一樣。感謝上來表演的和沒上來表演的導演和演員。把掌聲送給自己。
(全班鼓掌)
師:好,這個故事,在公大笑后就戛然而止。它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各位導演能不能通過畫外音的形式來告訴觀眾你的拍攝意圖?我們先來看什么是畫外音。
(屏顯:畫外音通常由創作者對影片的背景、人物或事件直接進行議論抒情,使觀眾深入感受、理解影片的內涵和意義。)
師:老師給這個故事配了一段畫外音,同學們聽一聽——“兒女各抒己見,長輩欣然大笑,其樂融融,自由溫馨”。各位導演,請拿起筆,在“公大笑樂”后面寫一段話。
(生寫作,部分學生上黑板書寫)
師:我們請板書的同學讀一下。
生1:與小輩談論文義,借景抒情,樂也。
師:嗯,這句省略的主語是誰呀?
生1:謝太傅。
師:他從謝太傅的角度來寫。借景抒情,一大樂事,好!
生2:屋外寒風瑟瑟,屋內洋溢歡樂,妙哉!
師:大家看,他寫了個對仗的句子是不是?瑟和樂還押韻呢,多美呀!
生3:兒女和長輩一起作詩,屋內不時發出陣陣笑聲。這真是一個充滿書香、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呀!
生4:子女們才思敏捷、討論不休。太傅欣然贊賞、其樂融融。太傅一家又多了些許的溫馨與親情。
師:非常好,除了濃濃的書香,還有濃濃的情味。看老師寫的。
(屏顯:“以春景喻冬景,溫暖遐想,無限希望,妙哉!既以詩文傳教,又因雪景出題,足見太傅教育之智慧也。《詠雪》呈現的謝家,不是政治意義上的貴族形象,而是精神氣度上的貴族之家。”)
師:大家現在可能不太懂,暑假回去讀讀《世說新語》,對這段話可能就會有更深的理解了。其實呀,這篇文章還有一句:“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話的是太傅長兄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后來成為)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同學們知道王凝之是誰嗎?
生5: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
師:為什么最后要介紹謝道韞的身份?
生6:補充介紹道韞的身份,說明贊賞她的不只有當時的太傅,還有后來的人。
師:是呀,這里巧妙暗示了編者的態度,真是含蓄、無言地贊賞啊。
師:同學們,剛才“我是大導演”活動,就是欒老師和大家一起進行創作呢。“第一個鏡頭”,其實關注的是文章的起筆。文章開頭的方式很多,但是500 字左右篇幅的話,欒老師建議大家最好開門見山,有一個明快的開端。“給演員講戲”,其實是對文章中的中心人物、重要場景進行細致描寫。“添加畫外音”,則是對這個故事的主旨和意蘊進行議論抒情,即結尾處的卒章顯志。一共幾筆?
生(齊):三筆。
師:對。但是剛上課的時候,欒老師說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美妙的‘四筆’”。還有一筆呢,是轉一筆。大家看我寫的這兩段。
[屏顯:“‘白雪紛紛何所似?’一位身穿白袍、手持書卷的長者微笑著問。他身邊圍坐著一群孩子,大的約莫十幾歲,小的只有四五歲。他們睜大了眼睛,望著窗外漫天飛舞的雪花,陷入了思考。”(起一筆)]
師:老師既沒有從屋外的雪景開始寫,也沒有從屋內的氣氛開始寫,而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誰的身上?
生(齊):謝太傅。
師:對,就是從故事的發展階段開始寫。但是,我有必要對這個故事進行一個交代,不然人家要問:到底怎么回事啊?所以在第二小節就轉一筆,對這個故事進行一點補充交代。
[屏顯:“問者是誰?謝太傅也。他是東晉時期的宰相,謝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常常親自教晚輩學習。這一天,天大寒,雪紛飛,太傅召集孩子們聚在家中,講論文章義理。眼看雪下得越發緊了,他不由計上心來,即興出題,看看孩子們學得怎樣。”(轉一筆)]
師:接下來要寫什么?
生(七嘴八舌):“他們說的話”“說話時的神態”“說話時的語言”“動作”……
師:就是剛才我們的演員在這里展現的,對不對?這時候也可以再把目光投射到外面的雪景上,通過美麗的紛紛揚揚的雪花來渲染意境。結尾處再加上剛才同學們寫的畫外音,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出來了。這就是欒老師今天要教給大家的文章謀篇布局的方法——“美妙的‘四筆’”,一起讀——
[屏顯:起一筆——明快的開篇(開門見山、直接敘事……);轉一筆——自然的交代(插敘介紹、補充說明……);描一筆:精細的刻畫(多方觀察、細細描繪……);點一筆:巧妙的點染(議論抒情、豐富意蘊……)]
師:對于《詠雪》這篇文章,如果我們用寫作的眼光來看的話,還可以發現它的脈絡非常清晰,表達非常多樣,且詳略得當、對比鮮明,能給我們的寫作很多啟示。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四筆”將《詠雪》改寫成500字左右的記敘文,發到我的郵箱,我會給你們回信的。好,下課!
【教學反思】
這是我應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之邀,參加中小學語文銜接教學研討活動時執教的一節作文課。在日常教學以及和同行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六年級、七年級學生普遍對文本內容關注得多,對如何表達關注得較少。他們大多能寫一篇完整的記敘文,但在構思立意上比較欠缺。所以,我想利用《詠雪》文本,開展“我是大導演”活動,關注過程指導,引導學生用寫作的眼光閱讀,在閱讀中學寫作。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興趣十足、參與度高,從“第一個鏡頭”到“給演員講戲”再到“添加畫外音”,他們或聽或說,或演或寫,在實踐中逐漸領會了“四筆鋪展”的要義。目前,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初中寫作教學設計就體現了讀寫結合的理念,注重寫作活動與實踐。本次作文課,也算是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一次積極嘗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