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生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應該以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貫穿始終。教師提供語言環境,使教學依托文本中的各類語境,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才是實現語文課堂歸真的必由之路。
語境是伴隨言語交際過程的始終、與具體的言語活動密切聯系的、對言語運用有重要影響的條件和背景,包括情景語境、認知語境、上下文語境、社會文化語境、虛擬語境等。語境化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語境理論指導教與學的過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經驗建構的過程,就是要幫助學生在語言材料與語言環境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并借助語言實踐將之構建為經驗體系。那么,該怎樣借助語境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歸真呢?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嘗試,探索出幾條實施語境化教學的有效路徑:
語言的掌握都是從積累開始的,但多數語文課堂的語言積累常常表現為枯燥的背誦、機械的記憶、重復的抄寫、被動的檢查,語言積累與文本語境割裂,導致學生積累的知識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耗時多,收效微。相反,教師如果能將語言的積累放入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義、用法,并能在新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運用,語言積累就能真正落地生根。
筆者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發現第一段文筆優美,對自然界的四季景象予以了形象的描述,其中的一些詞語有很高的積累價值。于是,筆者先要求學生閱讀第一段,圈畫其中生動形象的詞語,再根據意思,聽寫如下詞語:“指昏迷后醒過來(蘇醒);種子或孢子發芽,比喻事物發生(萌發);依次,按照順序或以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次第);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翩然);懷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醞釀著新事物(孕育);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銷聲匿跡);滿路,有遍地的意思(載途);循環往復,一圈一圈地運轉(周而復始)。”聽寫后,讓學生自己看哪些字是默錯的,同時在屏幕上呈現聽寫的8個詞語,再要求學生根據這段文字內容,把這8個詞語連貫起來說一段話。筆者對學生加以提示:可以把“周而復始”放在前面,作為一個總領——“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四季變化,年年如是,周而復始”;也可以像文中那樣,將“周而復始”放在結尾。最后,筆者安排學生選取其中的4個詞語,依據特定的場景說一段話。
根據意思聽寫詞語;將詞語放入文本,并以新的形式,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掌握的詞語進行語言實踐。這三個教學環節的安排,緊貼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是深入的、記憶是深刻的。
課標提出,要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漢語表情達意內涵豐富,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意義,一個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能有多個義涵。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引導學生聯系語境,發掘一些詞語的深刻內涵。
筆者在教學《臺階》時,引導學生聯系語境,對“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夫婦倆從不合坐一條板凳”這一文段中的“挪”字的內涵進行了發掘。
師:聯系上下文,從“挪”字中,同學們還能讀出些什么?
生1:一點點“挪”的過程,體現出時間的推移。
生2:“一級級”,體現了位置的變化。
生 3:“有些”“還是”“又覺得”,表現出父親坐在高臺階上不適應,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復雜心情,可見其不自在之深。
師:同學們很善于思考。從這些前后關聯的動作行為中,我們發現了父親的復雜心情。他本該自豪、驕傲,但由于自身的地位和性格,坐在高臺階上終不適應,又一級級地坐到最低,表現了他的手足無措,極不自在。父親坐在九級臺階上為什么會覺得不自在?請大家聯系上文父親的建房目的和當地的風俗進行思考。
生4:九級臺階建成,父親并沒有獲得鄉鄰們戲稱的地位高的感受,反而覺得不自在。父親建造高臺階其實并不是為了和別人攀比,只是為了改變自己家的生活條件。
生5:父親沒有驕人的攀比意識,老實厚道、低眉順眼并不會因臺階變高而改變,可見其性格的謙卑。
在本段教學中,筆者運用上下文語境和當地風俗所呈現出的社會文化語境,帶領學生對“挪”字的本義、內涵及作用做了深入剖析。
鑒賞人物形象,是初中生必備的基本能力。教師普遍的做法是指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人物的語句,然后分析這些句子屬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中的哪一類,再分析這些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有的教師甚至直接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找出概括人物形象特點的詞語,進行標簽化分析。如此一來,課堂教學往往陷入僵化,學生聽課索然無味,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浮于表面——要么是正面的“高大全”形象,要么是一棒子打死的純反派。但教師如果能夠帶領學生結合語境感知人物,則能使人物形象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呈現在學生眼前的人物,就會是一個“血肉之軀”。
在《木蘭詩》的教學中,筆者借助上下文語境和背景語境,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來引導學生認識一個血肉豐滿的木蘭形象:
師:木蘭是個勇敢、孝順、愛國的女英雄,但課文僅僅表現了她是個女英雄嗎?如果將課文倒數第二段“爺娘聞女來……不知木蘭是女郎”去掉,這對表現木蘭的英雄形象有影響嗎?
生1:好像沒什么影響。
師:這一段寫了什么?
生2:寫了木蘭回家后的情景。
生3:寫了木蘭與家人團聚其樂融融的場景。
師:對,從這里你讀出了什么?
生4:我感受到木蘭對親情的渴望。
生5:我感受到當時人們對和平寧靜生活的渴望。
師:我們還可以聯系上文再理解下。
生6:我認為上文寫木蘭替父從軍、謝絕天子賞賜,都是為了表現她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寧靜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親人團聚的渴望。
師:說得太好了!你從上下文的聯系中有了與眾不同的發現。從作品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們可以窺探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本文不僅僅是為了贊美英勇的木蘭,請同學們看下注解,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生7:北朝民歌。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親人離散,作者創作《木蘭詩》這首民歌,應該是反映勞動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吧!
生8:木蘭一家是勞動人民的代表,作者借塑造木蘭的形象來反映普通人的美好愿望。
師:同學們,我們分析人物的形象,不僅要看描寫人物的相關語句,更要關注上下文之間的關聯,并要聯系文章的創作背景。
在引導學生分析木蘭的形象時,筆者正是利用了上下文語境和背景語境,讓人物形象更豐滿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由此加深了對《木蘭詩》創作意圖的理解,避免了標簽化的分析。
課標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情感態度的理解。”但現在很多的朗讀指導,通常是教師概念化地要求學生注意節奏、重音、停頓,有的教師甚至只進行空泛的理論指導,輔之以學生反復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賽讀、背讀等。可以說,這種教學模式花費的時間不少,落到實處的作用卻不多,學生無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讀之中。朱熹認為“沉潛諷誦”的前提是“玩味義理,咀嚼滋味”,然后“方有所益”。“玩味”“咀嚼”都需要在具體語境中完成。
在教學《孔乙己》“有一天……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一段時,大家都沉浸在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的悲慘遭遇中,突然有一個學生問:“掌柜的此時對孔乙己被打折腿到底是怎樣的態度?”我感到有點意外,課推進到這里,大家普遍認為周圍人對孔乙己的死活是漠不關心的,掌柜的自然也不例外。我感到這個學生一定是有所發現才提出這樣的問題,于是師生間有了下面的課堂對話:
師:某某同學,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生:老師,我注意到掌柜的說了句“哦!”,作者用的是感嘆號。感嘆號一般是表示強烈感情的,是否能據此推斷掌柜的在聽說了孔乙己被打折腿時,對他產生了同情之心?
師: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老師還真沒想過,我愿同大家一起現場探討。“哦”是個語氣詞,我們根據上下文語境先來自由讀讀,看看用什么語氣讀比較好?
生1:我認為用平淡的陳述語氣讀,最好再帶點拖音,因為上文寫掌柜的沒有好聲氣,對孔乙己只有嘲弄,下文也僅僅是因為孔乙己欠著十九個錢,對孔乙己是冷漠的,這樣讀,能將這種冷漠的態度表現出來。
生2:魯迅先生既然用了感嘆號表現掌柜的對孔乙己被打折腿的驚嘆,可能多少也有些同情吧。
師:有道理。但大家注意下,在這段文字前面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在上文中還有這樣的句子:“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酒店周圍人平時的生活是怎樣的?
生3:生活無聊。
生4:死氣沉沉,沒有活力。
生5:孔乙己可以給酒店周圍人的生活帶來些笑料。
師:對,大家注意掌柜的連續追問的部分,將連續追問的句子讀一讀,分析掌柜的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再思考這個“哦”字的讀法。
生6:連續追問反映了掌柜的急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關注孔乙己接下來的命運。
生7:不是這樣的,應該是掌柜的好奇而已。
生8:我覺得掌柜的應該是出于獵奇心理吧。生活太無聊,人們都希望有些新鮮事發生,孔乙己又為大家帶來了笑料。
師:獵奇心理,說得太好了!在這死氣沉沉的氛圍中,孔乙己又為大家帶來了新的談資。掌柜的一再追問,只是一種尋求刺激的表現。現在,同學們看看應該怎樣讀這個“哦”?
生9:應該用一種上揚并拉長的語氣讀,來表現其獵奇心理。
師:非常好!請同學們演讀這段文字,讀出掌柜的這種尋求刺激、急于獵奇的語氣。
學生要讀好詞句,首先要理解詞句的意涵,這樣才能揣摩好朗讀的語氣,把握朗讀時的情感。筆者在教學時,沒有刻意地在這一環節實施朗讀指導,而是在隨機的課堂生成中聯系上下文語境和背景語境,靈活地引導學生在探究“哦”字內涵的基礎上,揣摩朗讀的語氣、語調,避免了概念化的朗讀指導。
語境化教學是使語文課堂歸真的一條良好途徑,語境教學研究是漢語母語教育研究領域的難點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僅是在積累語言、揣摩詞語、感知形象、指導朗讀等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其他諸如寫作實踐、意象分析、語句鑒賞等領域還需進一步拓展。期待更多的語文教師投身到語境化教學研究的實踐中來,共同探索在語境中幫助學生揣摩“字、詞、句、段、篇”含義、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途徑,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貼地而行”,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