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瑞
語言承載著人類的思維活動,是思維的重要載體之一。龔亞夫認為,語言教育不僅需要教會學生交流,還有培養思維能力的功能和任務,特別是用另外一種語言思維的作用。在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后,英語學科提出了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維核心素養,將思維發展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凸顯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更好地統一起來。然而,由于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英語教學通常將重點放在“考點”知識講解上,出現了“為知識而教”的碎片化教學,使學生思維長期處于僵化模式,學科關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要想解決上述教學問題,根本在于教師對知識教學、能力培養、文化意識與思維品質發展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教師教學不在于教會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發展思維能力,學會“為思維而教”。教師要轉變“為知識而教”的觀念,明確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場域在課堂,要使課堂充滿濃郁的思辨色彩,成為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場域。教學設計是根本,其著力點應放在如何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策略上;課堂實踐是陣地,其目標應放在如何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形成的活動中,讓我們的課堂跳躍著思維的火花,構筑“為思維而教”的英語課堂,實現英語教學的應有之義。
牛津初中英語七(上)Unit 3的Integrated skills板塊主要內容是Millie和她的朋友談論每天如何到校的情況,相互之間交換信息。學生聽對話完成三項任務:看圖選擇到校方式;完成“到校方式”和“花費多長時間到?!钡男畔⒈恚桓鶕皟身椚蝿胀瓿啥涛摹W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交換信息,學會簡單描述同學到校的方式,發展英語的聽、說、讀、寫基本能力。在看似簡單的內容背后,教師的關注重點是如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輕松的氛圍有利于有效溝通和交流。剛上課,教師從常規的問候開始,詢問了學生最熟悉的早上起床、吃飯以及到達學校的時間,自然過渡到“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問題上來。師生在自由漫談中交流了信息,教師在信息交流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在不知不覺中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態環境。
看圖說話是一個從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訓練過程,是觀察、思維和說話的綜合訓練??磮D的過程其實就是思維的過程,說話是思維的結果。學生在看圖、解圖的過程中,拓展了思維空間,促進了聯想思維、發散思維、形象思維及抽象思維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本節課中,教師巧妙利用了看圖說話這一獨特功能,配置了八幅動態、形象且直觀的圖片,引導學生學習“到達學?!钡谋磉_方式(兩種表達:ride a bike to get to school/get to school by bike等)和“花費多長時間到達學?!钡谋磉_方式(How long does it take…?/It takes…about…to get to school.)。之后,教師通過展示不完整的圖片,讓學生先猜測是什么交通方式,然后進行對話。這一活動不僅激活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搶答”的愉快氛圍中說出并鞏固所學到的表達方式。在這樣的環節中,學生從觀察形象的圖片到進行抽象的語言描述,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
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的方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依據教材文本創設小組合作學習的情境,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在合作學習的進程中,教師應關注小組合作學習技巧的培養和實時、恰當、客觀的評價,要善于利用評價結果來調控、改善教學內容及進程。
在學生掌握了到校的幾種表達方式后,教師設計了如下兩項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看圖說話,在對話中綜合運用聽力任務中所需要的重要句型,在合作中激活彼此的思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思維的自主性與靈活性。
活動1:Pair work。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ke a short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A: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every day?
B:I get to school…every day./I…to go to school every day.
活動2:Group work。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ell your partner how they get to school.
A:How does Grandpa get to the park?
B:First,he…to…
C:Next,he…to…
D:Finally,he…
這里的pair work是最簡單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聚焦于雙方的思維碰撞、溝通交流,帶有操練色彩,為接下來的group work做好了鋪墊。此時的group work創設了一定的學習情境,圍繞“到達某地的表達方式”這一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給組內的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個性的機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相互的思維碰撞中加深了思維的深度。
在語言學習中,聽和說是重要的目的和手段,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傳遞思想的交際過程。聽是語言的輸入,說是語言的輸出,輸入與輸出是二語習得研究者十分關注的重要領域,其中最具影響的是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和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Swain認為,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既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又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出,輸入與輸出不可分割。聽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說是表達和傳遞信息。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應是同步的,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但部分教師將聽力教學等同于聽力測試,將教學目標和重點放在完成教材文本的聽力練習上,整節課都是讓學生聽錄音、做練習、對答案,缺乏將兩部分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的意識。這種“聽是聽,說是說”的教學使得聽說能力培養割裂,得不到同步發展。為此,我們應在開展Integrated skills板塊教學中讓聽說同行,開啟多思維通道,在聽說結合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順利完成預期目標。
本節課的三項聽力任務十分簡單,教師并沒有滿足于簡單的任務完成,而是在每一項任務完成之后,及時加強說的訓練與鞏固。在看圖選擇到校方式之后,教師讓三組的六個學生用兩種方式說出每個人到校的句子;在完成到校方式和花費多長時間到校的信息表環節,讓學生在組內說出相應的句子;根據前兩項任務完成短文后,教師設計了“誦讀”的任務,讓學生在邊聽、邊看、邊模仿中既鞏固學習了語言材料,提高了語音的準確性,提升了語調的適切性,又發展了聽說能力,為學生積累知識打下深厚的基礎,為促進學生再現思維能力發展提供了保障。
教材中的聽力任務完成并不代表該板塊的教學就結束了。本節課中,教師在聽說結合環節之后,充分利用聽力內容合理整合,設計了下列兩項任務活動。
活動1:Work in pairs。
Make a conversation about the ways your partner gets to school.You can do it like this.
A: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every day?
B:I get to school…/I…to school.
A:How long does it take?
B:It takes me about…minutes.
活動2:Work in groups。
Make a survey about the ways your group members get to school,and then make a report.You can use the below as a model.It’s a long way from my home to my school.I_____to school every day.It takes me about_____minutes.I often get up at_____.My friend_____lives near our school.He/She_____to school every morning.It takes him/her about____minutes.He/She always gets to school___.____goes to school____.It takes him/her about____minutes to get to school.
...
此為開放性的兩項活動,是聽說結合活動的延伸,層層遞進,螺旋上升,讓學生在交流中互動,在聽說中發展多項思維能力,同時為課后的活動設計搭建了支架,提供了范例,奠定了基礎。這類活動的設計要基于學生的需求分析,可以采用概括復述聽力內容、角色表演、小組訪談、分組辯論、撰寫新聞報道及調查報告等實用性文體的文章等,復述內容可以發展學生的再現思維,角色表演、小組訪談與分組辯論活躍了學生的直觀動作思維與創造思維,新聞報道及調查報告等為抽象邏輯思維、聚合與發散思維、分析思維及創造思維等提供了活動場域。多種思維一起構成了思維場域,學生在這些開放性任務的引導下,交流互動,聽、說、讀、寫多元結合,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以提升,促進了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發展。
英語課堂教學是實現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發展英語關鍵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場域。Integrated skills板塊教學使學生通過對聽力內容的理解、思考、評判獲得相應的語言知識、語篇知識、文化信息,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核心素養,而想要獲得這些,僅靠課堂教學還遠遠不夠。課外活動的延伸是發展學生關鍵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場域。鑒于此,教師布置了一項課外活動設計的任務,讓學生對本年級同學到達學校的方式進行一次調查,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調查表格,每班樣本不少于5人,然后根據調查情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該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主要內容,體現了英語“做中學”的理念,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升了思維品質。
美國學者S·阿瑞提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的創造者。英語課程標準也強調,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根本任務。本節綜合技能課突破了“為考試而教”的禁錮,圍繞英語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聽、說、讀、寫等方面,從學生學的課程視角,基于學生的心理邏輯需求,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形成了一條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多維任務鏈,引導學生在聽說結合、多維并舉中用英語積極思考,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探索、構筑“為思維而教”的英語課堂作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