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七耀 談亞杰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度也在同步提升,大規模乃至超大規模學校比比皆是。然而,教育不是工業化生產,并非規模越大效益越高。如何在辦學規模化和管理精致化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怎樣在擴大規模的同時“精耕細作”?本期推出的三所學校的管理經驗,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創辦于1999年,是宜興市首家股份制民辦學校,2010年改制成公辦學校。建校以來,學校發展迅速,至2018年9月,有教學班110個,在校學生5600多人,教師460多人。
學校規模擴大的同時,如何提高管理質量,如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如何提高教育質量,這最值得我們思考。我們認為:學校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為學生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以促進其終身發展。為此,宜興外國語學校在辦學的價值追求中,一直把目光投向師生的學校生活品質。提高師生的學校生活品質的核心在于重構校園生活,因為校園生活是學校一切管理工作的重點?!皡⑴c式教育”就是在校本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套行動體系,主要包括參與式管理、參與式德育、參與式教學。它是我們管理的抓手,是學校的文化核心。
我們始終認為,就一所學校而言,各領域的工作創新首先來自于機制,管理創新也不例外。
因此,在管理文化上,我們推行的是“參與式管理”的組織結構,并以此確立學校各成員間的溝通方式、工作規范以及學校領導成員的權力、職責范圍。在此基礎上,我們把“參與”具體化到結構的每一個環節,構建簡約的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提升組織效能。
實踐中,我們把“參與”理念落實在管理結構的調整上,通過建立“年級管理委員會”等機構,真正實現管理重心下移,管理陣地前移。具體到級組的管理組織改革,我們將三級改為二級的扁平化結構,減少管理層次,降低管理重心,提高了管理的實效性。隨著年級組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們及時將每個年級組的各學科備課組功能放大,把教研組的教研科研、管理督查功能全部下移到備課組,讓各備課組各自獨立開展有針對性的教研科研、教學常規管理督查等。與此同時,我們在學校的教科室設立各科教學教導員,宏觀管理全校的學科教學工作,這樣又讓許多老師有了教學管理、教學研究的崗位。整個管理過程的展開,改變著管理人員的習慣、技能和理念,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行走方式。“參與式管理”的多向互動性和有效開放性,為教師集體的精神素質提供了一種提升力,對他們潛能的釋放提供了一種導向力。
實際上,這樣的管理態勢彰顯的是管理制度的倫理化,因為制度的倫理是深刻的、廣泛的和穩定的,它引導和規范著管理者的行為,同時又對教師的權利加以保護。因此,盡管“參與式管理”的效果是逐步出現的,其功能是在制度中實現的,但如果這種機制的執行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必然形成。
“參與式管理”在本質上是一個大題目,個人性和單一性不是它的特點,多樣性和多元性才是它存在的狀態。作為學校管理的一項創新舉措,它的最終指向維護著學校的發展。
我們一貫堅持,立德樹人,就要創造與生活共同脈動的經驗,這也是學校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為此,在學校德育工作的創新過程中,我們由探究普適性的德育規律,轉向通過“參與”實現德育文化的會通與整合。
在總體思路上,我們以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評價”為核心、為抓手,讓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從享有主體地位到擁有主動權,并從擁有主動權到形成德育主流。在我們的解釋框架中,“主動權參與”有兩層意思:一是“參與”讓學生成為德育主動權的擁有者;二是“參與”讓德育行動起來。
這牽涉到德育過程的約束與解放。我們清楚,在整個德育過程中,學生“在場”與否,參與的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道德認知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內化、道德意志的磨礪以及道德行為的升華。事實上,要真正把德育過程還給學生,教師就要秉純粹之心,懷誠摯之意,讓學生擁有“最大權利”。我們不能讓“參與”只是作為一種形式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要把“參與”作為一種內容來彰顯學生的主動權。因此,我們把“參與”作為一種德育對自己的定義,并以此把握學校德育的軌跡。
首先,我們在趨“實”上下功夫,尋求認識與行為的統一。每次德育活動,包括德育課程的學習、集體活動、自主管理活動、參觀訪問等,我們都讓學生擁有主動權,包括時間安排、組織形式、參與策略等。其次,我們在趨“活”上動腦筋,尋求渠道的開放。組織活動,放手學生;各類管理,學生參與;評比優秀,學生打分。我們的目的就是在開放的渠道中實踐育德。第三,我們在趨“情”上想辦法,尋求理性與情感的統一。學校舉行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于樂,著力打造學生的精神樂園,確保學生在健康向上的軌道上發展。
總而言之,扶持精神與道德價值的參與式德育,并非是簡單的精神與價值的傳授,它所意味的是將德行滲入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個方面,讓德育成為師生傾聽與回應社會發展的呼喚,從而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旅程。
學校殷切企盼的終究是自由創造、積極賦型的教學文化。因此,在教學創新上,我們實現了課程范式的轉換,在教學研究上走出狹隘視域,運用“參與”這一主流話語來解讀有效教學的無盡意義,自覺地在“參與式教學”中尋找課程與教學智慧。
課程建設的實施,關鍵要向課堂教學轉變。“課堂總存在著某種文化,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學生都在進行著某種文化適應。”課堂教學如何來體現“參與”?怎樣“參與”?我們的操作是:
1.宏觀上,學生的參與分課前參與、課中參與、課后參與。課前參與,學生在導學提綱的引領下,預習將要學習的文本,并嘗試解決一些問題,并把自己認為的疑惑(問題)列舉出來,并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后參與,學生完成當下學習內容的鞏固、拓展,解決課堂上留下來的新問題。
2.微觀上,課堂教學又分三個環節,簡稱“一二一”。檢測展示(時間十分鐘左右)、互動生成(時間二十分鐘左右)、評估反饋(時間十分鐘左右)。
以上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又指向課前參與,通過教師檢測、學生展示來強化學生的課前參與,著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第二環節是課堂的主軸,運用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使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新疑問的產生成為本環節的主要任務。第三環節指向課后參與,評估反饋可以讓學生課后參與更有方向性、針對性。
3.從參與的層次來看,又有三個維度,即行為的參與、思維的參與、情感的參與。與這三個層次的參與形式相對應的是三種簡單卻極其強烈的課堂文化要素——對話、智慧、愉悅。
“對話”,打破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話語霸權”,教師以平等的交流維護學生自我尊嚴和話語權利,它是師生間、生生間的和諧。
“智慧”指學生能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建構知識,化知為智。學生批判、質疑與自主探究,它是學生主體與知識客體之間的和諧。
“愉悅”意味著學生能從外在束縛和自我羈絆中徹底解放出來,主動參與課堂,感受樂趣,體驗成功,使課堂真正成為令人愉快、心向神往的地方。它是學生緊張的學習與高漲的情緒之間的和諧。
我們認為,“參與”能抓住教學創新的要害,是有效教學的主要特征;“參與”也是“正確使用理性來尋找真理”的哲學中心;“參與”還是課程范式轉換的捷徑。因為“參與”,學校的教學創新實現著內在邏輯的系統化。
尊重規律的學校教育,一定能讓學生自由呼吸。我們本著對“參與”的持守和踐履,尋求著“參與”的表現與存在,讓“參與”成為學校教育的本身。因為有了參與和主動權,宜興外國語學校的全體師生用自己的智慧獨立思考,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引領。
教育的影響是持久的,“參與”的力量是巨大的,發展的道理是最硬的?,F在,“參與”已成為學校的教育內核,以此為標志的學校教育新文化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將用自己的能力、魄力和努力,讓“參與”成為一種方式、價值和文化,實現價值最大化,用“參與”創造教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