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燦玉
“新課標”倡導學生學習主體意識,體育教學需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教師需要圍繞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展開教學設計和發動,引導學生確立自主運動意識、幫助學生創新合作運動訓練、調度學生展開運動實踐探索,由此增長學生學科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新課標”要求教師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學生自覺運動為主的方向努力,由此提供更多運動訓練學法指導和教學服務,從而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良好習慣。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體育與健康教學要從學生主體需要出發,為學生創設運動訓練情境,由此滲透健康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運動習慣。
體育課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有情境創設的主動意識,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為學生提供適宜運動訓練機會,有效調動學生運動思維,形成嶄新課堂教學成長點。高中學生身心承受高考壓力,亟需運動釋放和緩解,因此教師需要針對學生運動實際,為學生提供更多運動契機。示范展示、生動講解、媒體調動、游戲運用、競賽創新等,都可以給學生帶來自覺運動的沖動。示范操作時,教師不僅要對動作要領進行詳細解讀,而且要進行細致輔導,從而給學生更貼近的服務。比如韻律操訓練時,教師要先為學生進行展示操作,然后對動作進行分解,對動作和音樂的配合進行設計,并深入學生,糾正學生動作存在的問題。學生對韻律操產生更深認識,訓練就會漸入佳境。為了提升展示效果,教師組織學生分批進行實際操作展示,并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操作中存在的問題給出針對性評價,由此促使學生自覺掌握運動技能。教師利用親自示范操作,以及學生集體互評,推進韻律操訓練,由此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心理觸動,從而促使學生順利進入運動環節,形成嶄新的運動力量。
高中學生大多對運動和健康缺少正確認知,運動習慣更難養成,教師需要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展開教學滲透,由此為學生提供更多心理疏導,讓學生明白運動的正面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第一”觀念。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利用多種教學途徑和方法,給學生灌輸正確運動思想,通過言傳身教進行運動意識滲透,由此培養學生主動運動訓練的自覺性。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內涵豐富,包括運動能力、運動習慣、健康意識、健康行為等,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從思想意識滲透角度展開思考,由此為學生提供更多認知改變機會,培養其自覺運動的主動性。比如在早操時間,學校一般會組織集體跑步活動,學生對這樣的訓練常常表現不積極,這是極普遍的現象。教師針對這個現實,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對晨跑的作用進行直觀展示,對訓練的科學性進行細致解讀,學生就會逐漸認識到運動的意義,參與晨跑的主動性也會大大提升。為增加說服力,教師讓學生展開主題討論,并組織學生代表進行典型發言。經過學習討論,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積極性逐漸建立起來,健康意識就會得到強化。
合作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學法,體育與健康教師需要針對學生訓練實際,精選合作訓練內容,創新合作操作形式,由此調動學生運動積極性。
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設運動訓練任務時,大多需要學生以團隊形式展開,合作成為必須直面的問題。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對合作任務進行精心選擇,從而契合大多數學生的運動心理需求。若有需要,教師不妨吸收學生的參與意見,適當調整教學設計,由此讓更多學生都能進入良性互動訓練。特別是帶有競賽游戲性質的合作訓練,學生接受度更高,其調度效果值得期待。學生運動和訓練存在特定場所,對運動器材和運動場地都有要求,教師在運動內容選擇時,需要充分考量諸多制約因素,比如球類運動對場地要求更高一些,教師不妨為學生設計多種球類運動內容,比如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要先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自由組合成運動團隊,并自由選擇運動項目。教師指派運動骨干具體負責運動指導工作,并進行巡視活動,對學生運動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個性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在自由選擇的團隊中展開運動和訓練,其參與熱情更高,訓練效果顯著。
合作是運動訓練最常見的形式,教師在具體組織和調度時,要對合作運動形式展開創新探索,由此為學生提供更多合作選擇,這樣對提升學生運動熱情存在幫助。首先,要對合作小組組成形式進行科學設計,同質分組、異質分組和自由組合,教師要根據不同訓練內容做出不同選擇。其次,增加一些對抗性、游戲性、娛樂性的運動項目,可以給學生帶來運動參與熱情,教師不妨模仿一些電視節目進行設計,學生定會給予積極回應。最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運動意愿,為學生準備更多運動項目,讓學生自由選擇,由此極大提升運動品質。學生對競賽具有較強的敏感性,教師需要抓住學生訓練心理,展開教學設計。比如,電視節目中有“跑男”系列運動形式的內容,參與明星眾多,深受青年喜愛,高中學生熟悉上述節目,教師借鑒其形式,組織學生展開奔跑活動。學生給出積極回應,紛紛報名參與。具體組織時,教師吸收學生參與意見,對組織形式進行創新改進,由此促使訓練活動順利推進,并獲訓練成效。教師借鑒電視節目運動形式進行訓練調度,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訓練動力,促使課堂訓練呈現熱烈、和諧氣氛,由此教學進入高效互動環節。
創新運動實踐是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目標追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運動訓練機會,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由此促進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健康成長。
學生運動基礎、運動興趣、運動悟性等存在差距,運動表現自然不在同一水平線,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學情調查。體育訓練設計時,教師要對學情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需求展開訓練設計——不僅體現學習主體意識的貫徹,而且能夠引發學生主動運動熱情,形成嶄新訓練亮點。培養學生運動意識和訓練自覺性,不能只靠有限的課堂教學,只有不斷拓寬訓練域度,接軌學生生活,才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運動契機。高中學生運動愛好廣泛——這是教師教學設計需要正視的問題。比如,學生大多不喜歡進行耐力跑運動,教師便從組織形式和訓練要求上做出創新設計:每人建立跑步檔案,每天設計固定距離,每周做出總結,考查達標情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制定跑步計劃,自覺建立運動檔案。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教師對學生表現進行集中評價,由此給學生提供更多運動動力。跑步檔案將學生訓練熱情調動起來,促使學生制訂運動計劃,此后運動主動性就會大大提升。
培養學生良好運動習慣——這是“新課改”的重要體現。教師要在運動意識、運動技巧、運動毅力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由此為學生提供更多幫助,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這對全面培育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要有觀照意識,教師要有遠見、設想,針對學生的未來展開教學行動,由此為學生提供更多訓練動機,促使學生將運動訓練升華為一生的志趣——這才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的終極追求。培養學生良好運動習慣是漸進過程,教師要有正確認知。學生面臨高考壓力,參與運動時間有限,教師在具體發動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運動現實情況,給出更多運動建議。比如,學生大多沒有意識到課間運動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硬性任務:每天課間時間,需要走出教室,進行運動訓練。班級專人監管,定期進行總結。因為專人監督,學生大多能夠執行運動計劃。又如,布置飯后散步訓練任務。教師給出具體設計,由此促使學生養成自覺訓練意識。雖然只是短暫訓練,但只要堅持,便能收獲訓練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