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存和
結合課堂教學,我想談談對名著閱讀讀后提升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對致力于探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同行們有一點點啟發與幫助。
整本書閱讀教學尤其是讀后提升課,一定要選準話題。所謂選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核心價值。將“祥子的悲劇”確定為《駱駝祥子》一書的核心價值,應該沒有太多的爭議。作品以20世紀20年代的北平為人物活動地點,圍繞祥子為買上一輛屬于自己的人力車這一夢想而奮斗的“三起三落”的情節主線,描繪了那個時代下層勞動人民(尤其是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老舍先生也曾說:“我所要觀察的不僅是車夫的一點點的浮現在衣冠上的、表現在語言與姿態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車夫的內心狀態觀察到地獄究竟是什么樣子。車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須有生活與生命上的根據。我必須找到這個根源,才能寫出個窮苦社會。”祥子的悲劇里,有作者對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力透紙背的透視以及對祥子這一生命個體乃至這一類人深深的同情與關懷。作品情節的起伏和人物性格的變化均聚焦于此,作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也體現于此。因此,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話題,也是很好的教學支點。
我設計了“說悲劇:三起三落”“析悲劇:外因內因”“談啟示:成功檔案”這樣的三個部分、四個環節,整個課堂緊扣“祥子的悲劇”,既回顧了情節,又梳理了人物,還關照了主題,課堂容量較大。從現場反應來看,學生的收獲還是比較多的。
整節課的三個部分、四個環節其實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層次,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認識到利用,充分而扎實地推進的。這種邏輯順序順應了學生對作品再認知的規律。在激發學生個體積極思考的前提下,展開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讓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有了充分的空間。整節課有40人次回答問題,尤其是最后談啟示的環節,學生紛紛要求發言,形成了課堂教學上精彩紛呈的高潮。其實,對于學生思維與語言表達的欲望,我是時時給予鼓勵和保護的。比如在回答關于“三起三落”給祥子帶來的變化時,一女生整理的內容極為精粹,我及時地表揚了她;最后談啟示的環節里,一男生說“要好好學習,做個有文化的人”,質樸的回答引發現場老師的笑聲,我用“你是個乖孩子,滿滿的正能量”為他化解了尷尬。
當然,面對課堂中有些跑偏或是錯誤的回答,我也幫學生及時“撥亂反正”。比如一女生認為,小福子是她父親逼死的。二強子的墮落固然是小福子自殺的誘因,卻并非是最主要原因。所以,我啟發她思考,小福子是在什么情況下自殺身亡的?這名學生于是調整了思考的方向,發現在祥子拒絕了小福子一起生活的訴求后,小福子覺得生活已經完全無望,而這才是小福子自殺的根本原因。
教師應精心設計順應學生思維發展層級的課堂環節,保護學生思考和表達的積極性,提供思維和表達的正確方法。在思維的精度、深度和廣度以及語言表達的正確流暢上下功夫,我們的課堂才能走向高效。
一節課說盡一部書,且是一部有著深廣社會意義和高度審美價值的文學名著,教師除了教學內容要切中作品的核心價值外,教學手段也應切合學生的高效學習。這節課我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把課堂的主干設計成一幅流程圖、一個表格和一幅思維導圖,不蔓不枝,一氣呵成。
流程圖是兩個學生合作的成果,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最后呈現效果較為完美。在此過程中,學生描述故事情節的難度相對較小,如果教師一味口頭概括“三起三落”,學生很容易興味索然。于是,我讓學生畫流程圖,品流程圖,這樣就能平中見奇,提振學生有效關注。且通過流程圖的完善,教師看似隨意地點出圖的形狀像“綿延起伏的駝峰”,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用簡圖(線條)表意的能力,對作品的內容也有了深入認知。
表格關聯的是祥子墮落的外部原因,它順應了統編教材整本書閱讀教學“專題探究與分享”的設計要求,使得課堂指向明確,且條分縷析,避免了天馬行空,不知所往。在填表的過程中,各小組分工合作,碰撞思維;課堂環節十分飽滿,學生不斷有所發現,與祥子相關的人物形象大多得到梳理,在學生心中形成了作品人物圖譜;也防止了架空分析,規避了概念化地概括祥子悲劇外部成因的弊病,從而很好地落實了課堂目標。
至于思維導圖,是根據課堂進程和學生的回答自然形成的,既關照了情節上的“三起三落”,更把人物關系和祥子的基本性格做了提煉。課上完了,這朵被我稱為“凋零在北平城的奮斗之花”的思維導圖,給學生以網格化的深刻而嚴謹的印象,我相信,這也會給學生形象而生動的長久記憶與啟發。
自然,本節課在選擇一些內容的時候,必然會舍棄另外一些內容;在采用一些方法的時候,必然也會忽略另外一些方法。比如:作品中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剖析(為什么很少有祥子的語言描寫);對作品的“京味”的體味(尤其是結合第18章和第24章體味,這是指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素養);還有“披文以入情”的方式運用稍顯單一;本節課均系口語表達,未能關注書面表達;文學作品的審美也不是本課刻意關注的目標。好在這些可以在《駱駝祥子》其他的讀后提升課里加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