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寧實驗外國語學校 駱明艷
受灌輸式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已經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不勞而獲的學習模式,幾乎喪失了主動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這對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前導入、課堂教學以及課后總結這幾個主要環節出發,用設疑的形式代替傳統的講授方式,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問”的作用。
在授課開始前,能否通過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就說明了課前導入的重要性。而對于數學課堂來說,有效的課前導入應該足以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的動力,并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的重點。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教師便可以用設疑的方式為學生導入新課的學習,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并將其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相結合,然后設置成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了解本節課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特性》一課時,我結合三角形的特點為學生設置如下問題:“小剛家有一個木制相框,一天小剛發現相框變斜了,要么變成平行四邊形,要么變成菱形。這時候小剛爸爸用一根木條釘在了相框的兩個對角上,結果相框就變得十分牢固。大家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類似的情境呢?”這時有學生答:“家里的木頭板凳也是這樣修好的。”我繼續問道:“那么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原理嗎?”這時學生便陷入思考,并主動拿起筆在紙上畫出相框被修好后的形狀。接著,我便讓學生拿出三根小木棒擺一擺三角形,以此為學生導入新課的學習。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以設疑的方式導入新課,是激發學生思考,從而提高課堂參與度的有效方法。
學生之所以不愛動腦思考,跟老師講課的方式大有關聯。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秉持著灌輸式的教學理念,在學生對知識內容還沒有產生疑問、沒有開始思考的時候就將答案和盤托出,久而久之,必將使學生養成懶惰的習性。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問代講的形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從而逐漸形成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和習慣。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所要講授的知識融合于問題之中,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一課時,為了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梯形面積的求解方法,我為學生設置如下問題:
(1)前面學過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通過什么辦法求的呢?
(2)梯形可以拆分成什么圖形?或者可以組合成什么圖形呢?
(3)你能推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嗎?
我讓學生依次解決以上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先讓學生回顧舊知識以打開新問題的解決思路,再進一步提示學生求梯形面積的途徑,最后拋出本節課的學習目的。學生根據我問題的引導,很快就將兩個梯形組合成平行四邊形,并推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使學生從獨立思考、主動探究中獲得學習的滿足感。這對于形成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和探究的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好的開頭固然重要,但結尾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別是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有效的課堂總結對于鞏固學生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大有裨益。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將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易錯點整理成問題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這不僅起到了鞏固課堂知識的作用,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脈絡,強化課堂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質數和合數》之后,我根據質數和合數的定義、特點以及學生易混淆的知識點為學生設置如下問題:
(1)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請舉幾個例子。
(2)“兩個質數的和是偶數”這句話是對是錯?
(3)在1,2,3,4,5……中,除了質數以外都是合數。這句話對嗎?
接著,我便讓學生對以上問題做出回答,以使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深刻掌握質數、合數的含義,并記住1,2 這兩個數字的特殊性。所以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總結,對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問題是啟發思考的鑰匙,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少講多問,通過設疑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