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一唯
2018年12月23日,日本迎來了平成年間(1989-2019年)最后一個天皇誕生日。即將于2019年4月30日退位的現任天皇明仁迎來85歲生日,他的退位將宣告日本平成年代的落幕。平成年間最后一個天皇誕辰紀念日的祝壽活動吸引了八萬多名日本民眾來訪,參訪數量創下了平成之最。日本民眾借此機會表達對明仁天皇的尊敬和眷戀以及對下一個時代的期望。
對于日本而言,平成并不太平,是一個激蕩的年代。在平成初年,日本的國際地位可謂如日中天,日本經濟在全世界僅次于美國。而在平成30年過后,歷經“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的經濟難以擺脫慢蕭條,曾經的國際地位早已不在。此外,阪神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等大型自然災害也成為平成年代日本民眾無法抹去的集體記憶,加深了動蕩的平成的印象。
政治上的急劇動蕩也是是平成年代的一大特征,平成30年間,日本誕生了18位首相,平均每位首相的任期只有一年多,這么短的任期注定很難讓政治家放手大干,為日本擺脫困境。
在動蕩的平成年代,明仁天皇不知不覺間成為日本民眾心中的一大慰藉。《讀賣新聞》2018年11月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近八成的民眾表示對于明仁天皇作為象征天皇的工作表示滿意,而這種支持率遠高于日本的歷屆內閣。
日本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征和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征,只能行使本憲法規定的國事行為,并無國政的權能。”但明仁天皇積極走出皇宮,與民眾站在一起,他將日本憲法中并無明文記載的“公務活動”發揮到了極致,天皇不再神圣、威嚴而是平民、親切。
明仁天皇的公務活動大體分為三種:一是巡視地方,在位期間他走訪了日本的全部都道府縣,乃至偏遠的離島,表達了對各地民眾的關懷;二是慰問災區,他在歷次重大災害中總是先身士卒,奔赴災區并與國民共渡難關;三是對戰死者的慰靈,表達對戰爭的反省及對和平的期望。
他堅持每年出席8月15日舉辦的戰沒者追悼式,并在2015年、戰后70年的戰沒者追悼式中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切反省”。
明仁天皇通過自己積極的“公務活動”重新定義了隱于云端的象征天皇制,天皇不再遙不可及,他創立了平民的“明仁流”象征天皇制。

明仁天皇積極走出皇宮,與民眾站在一起,他將日本憲法中并無明文記載的“公務活動”發揮到了極致,天皇不再神圣、威嚴,而是平民、親切。
遺憾的是,“明仁流”象征天皇制也許會因平成年代的落幕而遭受更多挑戰。對明仁流象征天皇制的質疑在保守派當中不絕于耳。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理想中的象征天皇制便與“明仁流”截然不同。安倍曾接受《文藝春秋》雜志采訪,表示“祭祀”工作才是天皇的最根本任務。“天皇第一位的工作是為了國家、為了國民祈禱。雖然我感謝天皇陛下努力出現在國民面前(進行的公務活動),但那不過是次要的東西。”隱含了對明仁天皇部分做法的批判。
不同于主流民眾認可的明仁流“象征天皇制”,他們更重視天皇在歷史上形成的神道教祭祀主的精神領袖地位,認為繁忙的公共活動反而會影響天皇教主任務的履行。日本的部分保守派甚至主張天皇只需乖乖待在宮中,負責每年恒例的祭祀就可以了,何必為了公共活動空耗那么多精力。
新舊兩種天皇觀的對立在討論天皇生前退位立法的“減輕天皇的公務負擔等相關問題的有識者會議”中暴露無遺。主張祭祀主天皇、反對生前退位的保守學者與認可明仁流的自由派學者針鋒相對,讓天皇生前退位的立法工作延宕了接近一年才勉強成立。
“明仁流”象征天皇制能繼續走多遠,在后平成年代仍然是一大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