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宏
[摘? ? ? ? ? ?要]? 分析網絡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和挑戰,探究其影響因素的作用,對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解讀,探究網絡育人路徑,是新時代“三全育人”和育人體系建設的必然。
[關? ? 鍵? ?詞]? 思想政治;挑戰;文化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32-02
一、高校網絡生活文化與育人思想解讀
受制于現實生活世界的倫理、道德、制度約束和學習、交流、擇業、生存、生活等方面壓力,在網絡世界里,學生思想自由,主觀自由,喜好自由,現實約束性小,排他性行為小,網絡生活構成了現實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進而形成具有一定群體性特征的高校網絡文化生態。網絡承擔著產業經濟發展和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任,承載太多的客觀經濟因素,商業化元素和經濟活動因素以各種形式通過網絡在校園無孔不入,對高校校園文化滲透嚴重,而且愈來愈緊密聯系而不可分離。這樣就產生一種矛盾的狀態:高校教育教學既要適應網絡的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中需廣泛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和其帶來的豐富知識文化和信息資源,又需要和網絡作斗爭,抵制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
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看待網絡的影響和作用,其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要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用矛盾轉化的觀點來解讀。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和聯系的觀點來看,網絡育人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延續,是培育完整人格品質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從文化角度看,是育人思想文化的裂變,是育人思想文化的發展,更是時代文化發展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從創新角度看,時代精神是改革創新,不能故步自封,育人手段需要推陳出新,網絡育人恰逢其時。從矛盾的發展規律看,網絡育人不可能一帆風順,注定要曲折發展,最終走向成熟。從發展過程的角度看,網絡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經驗總結和發展必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維護網絡安全、掌握核心技術、匯聚網絡人才、清朗網絡空間、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多次部署網絡強國建設[1]。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全育人”角度看,網絡育人就是偉大斗爭,偉大事業,踏上偉大征程,實現偉大夢想的一部分。
二、網絡育人路徑探究
基于“三全育人”和“十育人”體系建設的網絡育人體系建設路徑,依據教育部提出的要大力推進網絡教育,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拓展網絡平臺,豐富網絡內容,建強網絡隊伍,凈化網絡空間,優化成果評價,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引導師生強化網絡意識,樹立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創作網絡文化產品,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2]。
1.推進網絡教育
網絡教育要從幾方面來進行:(1)搞好頂層設計,強化網絡教育的機制構建;(2)遵循教育規律,加強對網絡教學的研究與應用工作,從舉辦者、辦學者、師生群體各個角度建設網絡教育應用體系;(3)集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優秀資源,建設隊伍和網絡教育內容;(4)加強合作交流,強化資源共享;(5)加強網絡教育的建設管理,有效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和認證等,鼓勵社會資源參與建設。
2.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
(1)堅持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明確網絡文化內涵、特點、意義,建設和諧網絡文化;(2)發揮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機制體制作用,管理保障措施到位;(3)加強基于網絡育人文化建設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育人主體;(4)加強網絡文化調查研究,關注教育對象的文化需求和變化,增強吸引力,激發育人效能;(5)開展網絡文化活動,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加強網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3.拓展網絡平臺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育人的思想認識,有力占據網絡平臺教育陣地;(2)多角度深層次構筑平臺,除了利用常規網站、微信平臺,還要強化知識文化、能力素養、就業培訓之類的育人網絡APP平臺等,滿足選擇性、適用性;(3)利用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拓寬平臺口徑,加強平臺一體化研究構建,使得高校師生群體融入其中;(4)提供經費和政治保障,確保育人平臺建設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4.豐富網絡內容
(1)豐富網絡育人內容,引導教師關注教書育人,關注事業,同時豐富學生關注的學業、就業、社會動態內容等;(2)提高網絡文化內容的育人內涵,既不能遠離實際,脫離師生,也不可千篇一律,盲目轉載和照本宣科;(3)要推陳出新,發揮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創新創作精神,呈現豐富多彩網絡文化;(4)網絡內容既要能貼近學習生活現實,又能緊密聯系社會發展,陶冶情操,提供具有指導和自育人文化功能的內容。
5.加強網絡隊伍建設
(1)加強網絡隊伍思想政治意識建設,強化“四有”好教師[3]意識,推動做好“八個相統一”[4];(2)網絡隊伍建設始終是重要環節,選用業務精湛、技術過硬、素質可靠的網絡工作人才;(3)加強學習培訓先進理念和網絡科技能力,確保高校網絡技術人才優勢;(4)促進工作隊伍的改革創新精神,梳理網絡育人元素,參與制定適合校本特色的網絡育人方案或技術研發等;(5)通過機制保障、制度落實確保工作效能和工作作風,發揮網絡工作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6.凈化網絡空間
(1)與政府相關部門聯合監督非法危害內容,暢通網絡危害信息監督渠道,嚴格依法管理網絡;(2)利用高校人才技術優勢,采取各種手段凈化網絡空間,清除不良信息和有害網絡內容,技術隔離,法制管理,斬斷危險網絡鏈接;(3)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管控機制;(4)從育人和自育人角度加強網絡道德文明和法制教育建設;(5)以優秀的、具有感染力的網絡作品、載體內容、網絡文化滌蕩網絡,凈化網絡空間。
7.優化成果評價
(1)把握育人原則,注重時效性,強化實踐和育人效果,科學合理地創建網絡評價體系,優化各類評價標準;(2)評價要具有全面性、客觀性,無論從技術服務,網絡作品的形式內容,還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要給予成果評價;(3)求實創新,有的放矢,處理好量與質的關系;(4)對于評價結果給予肯定和激勵,從而調動網絡育人群體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水平和效力;(5)充分拓展、推廣優秀成果案例,深度推進成果利用。
8.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
(1)重視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在網絡空間作用的現實價值;(2)把握信息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融合的特點規律,搞好長效化發展機制;(3)把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優勢和網絡高度融合,增強實效活力,杜絕形式主義傾向;(4)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要結合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充分體現潤物細無聲,把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工作方式方法;(5)發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載體和信息技術融合的方法途徑。
9.引導師生強化網絡意識,樹立網絡思維
(1)強化對網絡的客觀認識,網絡作為客觀存在和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涵蓋從經濟社會發展到提升人的全面發展;(2)提升師生對網絡作用的認識,強化功能意識,區分網絡經濟社會功能和教育教學功能;(3)教育學生把網絡服務于求知、創新和職業服務,把網絡看作一種提高知識能力和信息獲取的手段,而不是單純服務于生活、娛樂、休閑;(4)加強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保障信息安全;(5)強化網絡危害意識教育,教育學生防范網絡詐騙,防范網絡不良信息的侵蝕和網絡沉迷;(6)樹立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意識,維護網絡主權,網絡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從國際、國內、社會、個人等角度牢牢把握主動權。
10.提升網絡文明素養
(1)應該首先從教師教育、網絡隊伍工作群體和學生群體的思想建設著手,強化網絡育人理念;(2)強化師生網絡意識,明辨是非,清楚利弊,客觀辯證地看待網絡帶來的影響;(3)堅持問題導向原則,引導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不能一味視網絡為洪水猛獸,疏甚于堵;(4)培育網絡人格品質,摒棄網絡暴力,抵制低俗網絡文化,提升師生全面網絡素養;(5)利用各種資源和手段,創作學生喜聞樂見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營造文明網絡氛圍。
11.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
(1)利用優秀的網絡作品和載體內容,創建健康的網絡語境,扭轉不良網絡語境傾向;(2)不斷創新網絡建設和載體內容,吸引師生關注;(3)利用網絡優勢,宣傳使命意識,傳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夢想和奮斗的主旋律;(4)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提升說服力,把感動中國和奉獻祖國的優秀人物等事跡發揚光大;(5)引導高校學生弘揚具有時代內涵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6)通過網絡建設和管理,使師生“入心、入腦、入行”,堅決同不良思潮、惡俗文化作斗爭,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凝聚人心、齊心協力深入研究網絡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和挑戰,探究其影響因素的作用,始終把立德樹人的共識全員、全面、全程貫穿在網絡育人體系的建設發展中。
參考文獻:
[1]怎樣建設網絡強國?習近平給出了答案[EB/OL].求是網,2019-04-20.
[2]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Z].教黨〔2017〕62號,2017.
[3]習近平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EB/OL].新華網,2014-09-09.
[4]習近平強調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八個相統一”為高質量教學把脈[EB/OL].人民網,2019-03-19.
[5]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J].求是,2019(8).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