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凡
[摘? ? ? ? ? ?要]? 十九大召開以來,我國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推進高等職業院校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積極主動地將高等職業院校的產業與校內教學工作結合在一起,通過兩者的有效結合將高等院校打造成一個專業產業與教學工作相互促進與相互支持的體系,形成我國高等職業院校與社會企業緊密聯系的人才供給與科技服務體系。在現代社會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國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進行辦學的路徑將面臨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根據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問題與路徑展開探索。
[關? ? 鍵? ?詞]? 產教融合;高等職業院校;企業;校企合作;問題;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94-02
隨著我國對高等職業院校產教交融的重視,逐漸制定和出臺了一些關于高等職業院校與社會企業進行合作教學的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對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推動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與社會企業合作辦學的發展步伐。在近幾年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社會企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將社會企業資源與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資源進行歸納與整合可提高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技能教學水平。接下來將總結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一、我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的必要性
產教融合需要我國政府與社會企業以及高等職業院校進行協調合作,同時考慮國家建設與國家利益的發展、社會企業的經濟與未來發展、高等職業院校的利益與發展,如果想要統籌和兼顧好多方的需求和利益,建立和維護好合作關系,需要國家和政府就產教融合制定具有權威性的保障機制。為社會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提供環境和背景。在新時期,為了適應社會轉型高等職業院校需要進行教育改革與發展,通過不斷調整教育模式培養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軍事、經濟以及科技競爭都十分激烈,社會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隨著近幾年一部分高等職業院校進行了教育改革,這些高等職業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更切合社會企業發展需求,其專業技術與個人素質都比較高,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有利于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與教學質量的提高。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與職業類型的增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現階段發展中的必然結合。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推動我國企業不斷進行產品研發與產品創新,因此,這些企業迫切需要更多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加入。而對高等職業院校來說,院校內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要突破瓶頸,進行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以社會企業需求為專業技能教學的主要方向,根據社會企業發展的速度,有節奏地提高本校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的競爭優勢。產教融合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高等職業院校多方面進行支持與配合,其除了對社會企業的經濟發展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利益與發展有重要作用之外,對當地政府而言也具有發展意義。產教融合背景下進行校企合作,有利于企業內部人員結構重新布局,增加企業內的崗位需求,增加當地群眾的就業機會。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和管理質量的提高、畢業學生就業優勢的凸顯都會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主要問題
(一)校企合作的形式過于單一
社會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辦學的方式多樣,可以根據社會企業的規模與產業類型進行靈活變化,也可以根據社會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和制定適合雙方進行校企合作的方案,但是到目前為止,受高等職業院校教育功能的限制,實際的校企合作方式和合作內容僅有畢業生實習、定向崗位招聘等,社會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在關于校企合作教育方案探討的深度和執行力度方面欠缺,使校企合作的形式帶有很強的局限性,內容過于單一,導致社會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與管理結合僅僅做到了表面。
(二)校企合作出現“一頭熱”
我國雖然歷史悠久,從古至今都對文化教育比較重視,但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落后于我國的文化教育,并且教學基礎比較薄弱。到目前為止,雖然近些年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其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還不算十分成熟,尤其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需要不斷進行摸索和改進。雖然校企合作是政府、社會企業、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為了共同利益進行的合作,但按照現在的社會發展與需求情況來看,校企合作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幫助最大,其他合作方相對較小,因此,在進行校企合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校過于積極主動,而企業與政府的參與積極性與配合程度不高,對校企合作的態度也是淡漠的,雖然就目前為止校企合作的情況來看還是有一些成果的,但是政府與企業的態度問題勢必會影響未來校企合作的效果與持續性。
(三)高等職業院校對社會企業的吸引力不夠
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一些中專學校或者企業培訓學校逐漸衍變和改制生格而來的。高等職業院校在我國發展的時間較短,辦學規模較小,專業種類有限,教師的專業技術和教學水平偏低,校內的教學管理結構與師資結構都不是非常合理,并且教學基礎設施、開展校內實訓與課堂學習的設備比較匱乏和落后,雖然近幾年政府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和建設都十分重視,促使一些高等職業院校進行了擴大招生和學校規模擴建,但是校內教育與管理方面卻還是停滯不前,原有的師資力量面對更龐大的學生群體,使高等職業院校無法顧及社會企業的需求進行教學方式和技術學習重點的進一步探索,辦學舉措缺乏一定的靈活性,院校畢業的技術類學生對社會企業缺乏吸引力,校內教學模式與管理模式也難以讓企業感興趣。總體來說,高等職業院校對社會企業的吸引力不夠,難以展開深層次和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
(四)社會企業缺乏深入合作的利益因素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校企合作還保持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以及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的合作層次上,只有少數社會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在開設專業、出資建設實訓場所、提供專業指導人員、提供實訓機會、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展開了全面、深層次的合作,這類企業一般自身有極大的人員儲備和人員擴充的需求,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遠遠大于投入的財力和人力,而大多數與高校合作的企業自身積極性不高,對校企合作所帶來的利益需求不大,如果在企業合作過程中投入資金將會出現付出大于回報的情況,因此,社會企業缺乏深入合作的利益因素,校企合作過程中社會企業難以做到投入人力與財力進行深層次的合作。
(五)校企雙方職責劃分不清
我國雖然出臺了一些職業教育類的法規,但沒有針對高等職業院校與社會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辦學的相關政策性文件,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沒有對雙方權利與責任等方面進行明確要求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出臺有關參與校企合作的社會企業投入經費、減少企業稅收或者相關的激勵機制,導致社會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缺乏保障與吸引力,并且難以對合作過程中的權責進行劃分,容易使校企合作出現滯后性,影響校企合作的開展。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路徑
(一)制定關于校企合作的法規文件
發揮法規文件對參與校企合作辦學的企業和高等職業院校的保障作用,除了需要國家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法規,針對校企合作辦學制定一系列條例以外,政府也要發揮自身重要的主導作用,提高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并且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與企業發展需求制定有利于參與企業的稅收保障機制與鼓勵政策,將校企合作辦學的權責以及保障主體利益進行明確規定,減少合作過程中出現權責劃分不明和影響深度合作的情況,如技術性人員配備和相關教學設施出資方面,政府發揮好中間的監督與協調作用,監督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的權責在劃分后的執行和落實情況,并且協調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的新合作與深合作。
(二)集中利用企業資源進行校企合作
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辦學中的協調作用,以提高校企合作質量為出發點建立行業協會,結合當地高等職業院校中已經開設的專業,建立與專業對口的行業協會,保證當地每所職業高等院校至少有一個行業協會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合作主要包括支撐辦學、資源共享、參與校內專業教學、提供實訓場所、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等方面。
(三)開展“訂單式”教學
在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結合合作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和人才要求,進行校內“訂單式”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根據參與校企合作行業協會中企業具體需求制定教學計劃,企業共同參與到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工作中,并且與院校共同進行教學與管理,制定切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有針對性地展開專業實訓,通過企業人員參與教學的方式將企業文化帶入專業學習中,為企業培養更多定向專業人才,增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校企合作的質量,并且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人才問題,加固了校企合作雙方的利益紐帶。
(四)企業提供在職人員培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社會企業中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需要企業內在職人員進行不斷學習,在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高等職業院校可以為合作企業提供在職人員學習培訓的場所與教職人員,通過定期進行在職人員培訓不斷提高企業在職人員的專業素質,并且可以為企業在職人員提供學歷晉升的機會,增加合作企業的人才儲備。高等職業院校不僅可以提供與合作企業相關的專業培訓,還可以針對企業需要和學校專業種類進行其他培訓,如機械類企業可以借助管理類專業的師資進行企業管理方面的培訓,提高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在我國目前的社會與教育發展階段,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將政府、社會企業、高等職業院校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實現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突破了高等職業院校在現階段的教學模式改革瓶頸,政府發揮校企合作辦學的主導作用,對校企合作辦學進行引導和監督,制定有助于三方共同利益的法規文件,增強校企合作辦學的深度,為社會和企業培養更多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2014-05-29.
[2]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Z].國發〔2014〕19號,2015-08-17.
[3]彭銀年,裴智民,史重慶.高職院校“內園八站”校企合作平臺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5):90-92.
[4]朱平.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四方三層”校企合作理事會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2(18):62-63.
編輯 趙瑞峰